孩子说自己是差生,家长担心抑郁。怎么办?
一个母亲的忧虑,女儿说自己是差生。
午餐时同事说,感觉最近一段日子女儿的压力感变大了。
讲了两个例子。
(1)孩子某天很认真地告诉她:“妈妈,我发现,每天放学后留在班级托管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差生”。言下之意,她和那些孩子在一起被留在教室里,她也是个差生。
(低年级每天3点半放学后,家长申请延时留校托管到5点;而有时老师会因为一些原因给孩子留堂。可能为了方便照看,这两波孩子被安排在了一起)
(2)晚上散步时,女儿告诉她,这次月考自己恐怕只能考60分。
同事感觉很担心:这孩子时不时说讨厌作业、讨厌上学、讨厌这个那个;现在又说自己只能考60分,又说自己和差生一起被排在一个教室里……都是比较消极的想法,这孩子会不会是抑郁了?
久妈感叹,果然是“由爱故生忧”啊!亲爱的,真是多虑了。
为什么这么说?很明显——我知道那个孩子,漂亮独立、精力旺盛、照顾弱小、酷爱阅读有时候显得思想深刻,非常可爱的小姑娘。而且,讲句大白话,一个家庭幸福的孩子,哪有那么容易就抑郁了?
小朋友只是对一些事情,做出了消极的判断。
仅此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关注到一些现象,并得出了消极的结论。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首先,家长要学会从消极事件中,寻找到“亮点”。
——就事论事,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话中,快速找出几个值得表扬的“亮点”:
——她有观察很敏锐,乐于思考。
——她在写作业之余,还有精力去观察身边人和事,并记住名字。
——她能够清晰地表达所见所想,表达能力不错。
——关于估分:考完对自己做的卷子进行评估,说明她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比较重视的。
——想法愿意和妈妈分享,说明她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建立得非常好,和妈妈是互相信任的。
其次,孩子的消极观点,需要家长帮助引导和修正。
心理学有个观点“儿童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但解释的能力很弱” 。就是说,孩子们通常能够很快并且很准确地感受到周围的变化,但是因为他们太年幼,不能够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或必要性,于是就会产生很多孩子气的行为,甚至强烈的破坏欲。
比如家里有了二宝,大宝会马上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变少了,妈妈可能整天都在抱着二宝喂奶哄睡,这些原本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爱。大宝不明白这个变化是为什么,于是他就理解成“妈妈不爱我了”“我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拿这个小女孩的故事来说,她敏锐地观察到和她一起留在班级里的几个孩子,“都是差生”。但是她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做或者有哪些不方便,她的解释就是“那我也是差生,因为老师把我们放在了一起”。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还原一下事实,或者引导他们思考几个问题,帮助扩展一下他们的思维方向,理解“看待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个角度”。
再次,鼓励孩子多呈现积极的行为和观点。
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家长及时指出来,加以肯定。孩子有时候对这些行为是无意识的,需要正面的强化激励他们继续表现出这样的积极行为。
其实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爱”流动。
很多“方法论”就像是医生开的药,并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药到病除。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大人重新成长一次的机会。
积极正面的爱会让孩子感到安全,从而更乐意配合父母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