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若雪-146号消零专题

随笔(二二二)

2022-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牧童梦RGQ

(原文)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译文)

太阴中风证,四肢疼痛,烦扰不宁,是太阴脾虚,外感风邪,脉浮取见微,沉取见涩,如果脉由微涩而转变为长的,标志了正气来复,邪气消退,阴病有转阳的趋势,所以推断为将要痊愈的征兆。

(词解)

阳微阴涩:此处指脉象,阳指浮取、阴为沉候,阳微即浮取而脉微,阴涩示沉候脉涩。

(提要)

本条论述太阴中风的主证与愈候。

(释义)

太阴属脾,脾主四肢。素体脾阳虚弱之人感受风寒邪气侵袭四肢,表现为“四肢烦疼”,仲景称为“太阴中风”,当代中医郝万山称此为“太阴表证”,因脾脏为里,脾所主经脉为表。

“四肢烦疼”是太阴中风的临床持点,它与太阳表证周身皆疼有别,且不伴有发热。郝万山认为,“四肢烦疼,烦犹剧也,四肢烦痛,就是四肢剧烈疼痛”。

胡希恕老师认为“四肢烦疼”是太阳病的证候,太阴中风是由太阳转属太阴而来。而清代医家尤在泾认为,“此太阴自中风邪之证,不从阳经来也”。现在大多数医家也认为是脾经所自中风邪,郝万山更认为是脾经所主经脉如四肢末梢感受风寒湿邪气。

至于是否从太阳经传来,还是夲经自中风邪,或者说脾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是否有自利腹痛,临证当灵活施治,不可死于句下,不过,我总认为此条属虚人感受风寒湿之邪所致。

仲景根据脉象推断太阴中风的愈候,太阴外受风邪本当脉浮缓,脉阳微指脉浮微,浮微为邪将衰,涩为脾虚血少或兼有湿邪。今阳微阴涩而长者,为病气衰而阳气复,《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长则气治”,此为脾气的渐复之机,邪微正复,因知病势向好的方面转化,所以诊为欲愈。本条以脉象变化推测病机的转归,是仲景经验的总结,临床当脉证合参,方可确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