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安全第一,逐次抵抗
“三条安全线”的初衷简单粗暴,就是解决安全买入的问题。上节罗列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关于买入的。
既要买入,还要安全买入。那么什么价格才是安全的呢?
首先,面值应该是安全的。但为什么是安全的?因为到期价值比面值高;而且,即使发生极端情况:回售,回售价也比面值高。
因此,引申出两个安全价格:到期安全价和回售安全价
到期安全价,就是持有转债的最差结果:到期还本付息,持有人所能拿到的价值,等于所有中间利息之和+到期赎回价;如果算上利息扣税还要扣掉 20%。
假设某转债 6 年的利息分别为 0.5%、0.5%、1%、1%、2%、2%,到期赎回价是 106 元(含最后一年利息 2%)。那么其理论上持有到期的价值,按照安道全算法为:
106 元 + (0.5 +0.5 + 1 + 1 +2)×80% =110 元。
为什么 106 元不扣税?因为由于机构不扣税,往往在到期赎回时以接近到期赎回价成交,而远比实际扣税后高。请参阅唐钢转债和新钢转债的最后交易价。
因此,到期安全价 110 元,就是一个安全价格:保证到期安全。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是发生了回售,当然持有人可选择不参加;但更极端的情况是实际发生了大量回售,导致转债停止交易(如双良)或频临停止交易(如燕京),虽然依然存在,但基本成为“植物人债”、“僵尸债”或“残废债”,也算是一种风险。
在回售价以下持有基本能避免这种情况,因此当期回售价也是一个安全价。
到期安全价、回售价、面值,三个安全价。
还有没有更安全的?当然有,就是比面值更低的价格,我们可以用年化收益率来反推,比如年化 1%价格、年化 3%价格、年化 5%价格等等,一般大于 0,统称+简称正年化价格。
正年化价格意味着现在买入并持有某转债,最差情况持有到期能获得的年化收益率。显然,这个价格往往更低,也更安全,我们往往用来衡量比面值还低的安全价。
如此,出场人物到齐了,队列演习开始!
按照安全程度,我们划三条线,分别摆上到期安全价、回售价、面值。
这就是最简单粗犷的三条线。
怎么用?简单,不到三条安全线,就不安全,就不保底,就根本不买;
进入了第一条安全线(到期安全价),就少买点,保本了嘛!
进入了第二条安全线(当期回售价),就再买点,更安全了嘛!
进入了第三条安全线(面值 100 元),就多多买,更更安全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