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心随笔徐徐清风扑面来

天黑得很慢

2018-09-14  本文已影响6人  西山晚霞
周大新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长篇小说,获茅盾文学奖,很火爆,中国老人热读,小说以中国老人生活现状为题材,敏感关切老龄化社会庞大人群的涌动,以及他们复杂隐曲的心境,深刻反映了中国老人社会的严酷现实,中国式养老靠国家,靠社会,靠子女,或是靠自己,引人深思。

《天黑得很慢》,老人朋友们读读吧,我们该怎么办?

天黑得很慢

先看小说中片段:

          ...许多老人说来什么都懂,其实他们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这一段路的准备。  

        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慌张。   

        第一种风景,是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父辈、祖辈的亲人大都已离你而去;同辈多已自顾不暇;晚辈都有自己的事情忙碌,即便妻子或丈夫也有可能提前撤走,陪伴你的,只有空荡荡的日子。你必须学会独自生活和品尝与面对孤独。   

        第二种风景,是社会的关注度会越来越小。不管以前事业曾怎样辉煌,人如何有名气,衰老都会让你变成普通老头和老太太,聚光灯不再照着,你得学会安静地呆在一角,去欣赏后来者的热闹和风光,而不能且需要克服忌妒和抱怨作祟。   

        第三种风景,是前行路上险情不断。骨折、心脑血管堵塞、脑萎缩、癌症等,都可能来拜访你,想不接待都不行。你得学会与疾病共处,带病生活,视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无一点疾病的安稳日子。保持良好心态,适当的运动,是你的任务,你得勉励自己不断努力。   

        第四种风景,是准备到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状态。母亲最初把我们带来人世,是在床上;经过一生艰难曲折的奋斗,最终还要回到人生原点———床,去接受别人的照料。         

      所不同的是,我们来时有母亲照料,我们准备走时,不一定有亲人照料。即使有亲人,有的也远不如母亲。更多的可能是面带微笑心里厌烦的无亲无故的护理人员。你得低调,甚至你得感恩。       

        第五种风景,是沿途的骗子很多。很多骗子都知道老人们口袋里有些积蓄,于是想尽办法要把钱骗走,打电话、发短信、来邮件,试吃、试用、试听,快富法、延寿品、开光式,总之,一心想把钱掏空。对此得提高警惕,捂紧钱包,别轻易上当,把钱花在刀刃上。     

        天黑之前,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光线会逐渐变暗且越来越暗,自然增加了难走的程度。因此,60岁以后更要看透人生,尽情珍惜、享受人生,不要再去包缆社会、包揽子孙的锁事。更不要自以为是,以老卖老,说起话来居高临下,既伤人,又伤自己。人老了更要懂得尊重。同时,更要理解、看淡这最后的日子,做些心理准备,道法自然,泰然处之!

天黑得很慢

读后我们应该明白:

        天黑得很慢,防老的思考我们必须抓紧。

        中国老年报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上海男性的预期寿命达到了80.98岁,女性更是到了85.85岁,平均83.37岁。这当然是件喜事,是科学和文明高度发展的成果,想想刚解放那会儿,平均人寿不过35岁,可谓是飞跃地提升了。

        人死如灯灭。以前这盏灯,说灭就灭了;可是现在,生命之火即便残存一星,依然顽强执拗地燃烧着。这也意味着,天黑得很慢,人将在半明不暗中生活很久很久,对于老人,这究竟是不是该庆幸呢?据我所知,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同代人充满着惶恐。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的小说家周大新把视线转向了老人群体,他在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之后,写下了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小说通过小保姆对一个老人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和参与,反映了当下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亲子关系、黄昏恋等等;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灯灭”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因为几乎涉及到了老人生活的所有话题,所以我们简直可以把小说当成调查报告来读,尽管它的故事是那样曲折、文笔是那样生动。

        萧老是退休法官,丧偶。女儿急于赴美陪读,就给他找了个大专毕业的“北漂”当居家保姆,还急于替父亲找个老伴,以免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小说的前半截,萧老退休不久,他并不排斥再恋,那场无疾而终的黄昏恋还有点喜剧色彩。女儿去美国后,照顾老人的担子全落到了保姆身上。钱留了许多,老人也断了找伴的念想,遵循着严格的作息制度,还想写点法学方面的文章。平静的日子像水一样流淌,60多、70多、80多……如果天在这个时候黑暗,一切该是多么好!可是一次顺利抢救过来的心梗、一次完美的心脏搭桥手术,却拉开了失能的序幕,上帝给予的一切,它又会一件件慢慢地收回。萧老开始感到不平、愤怒,每一次功能的剥夺都要失落许久,但是慢慢也就习惯了——只能接受,在更低的层面接受。这是“天灾”,还有“人祸”。

        女儿赴美并不如意,最终得了严重的忧郁症,自杀了。沉重的打击,让萧老的免疫系统和精神一起崩溃,不久他就得了阿尔茨海默症。

        如果光是这些,那无疑是一部极其沉重的小说,幸好还设置了另外一条线索。小保姆供男友读研,未婚先孕,却遭男友抛弃,生下儿子无处落户。萧老用“假结婚”的方式帮助了母子俩,他们的关系也慢慢从雇佣转变为了亲情。当萧老“自杀未遂”,她说:“只要我活着,你即使完全失去记忆成了痴呆者,我也绝不会让你屎尿满身,我会让你与今天意识清醒时一样,活得干干净净气气派派拥有完全的尊严……

        你一定要活下去,活到上天确实不让你活的那一天再说,我坚决不让你提前走,我一定要让你看到自然生命最后一天的风景

      ”小保姆的塑造有点理想化,但是除了亲情的呵护和守望能抗衡疾病,除了期待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还真找不到其他的药方了。所以还是那句话,“爱是不能忘记的”。

       

天黑得很慢

        我估计绝大部分的老人不会去看这本书,所以我也许杞人忧天了。

      我刚退休时,心态很不正常,感觉精力正旺,事未干够,很不服老,最害怕提“老”,在心里较劲,一度时间不想见同事,见同学,见老友,觉得一切都没意思了,很想找一个世外桃园度此残生,读书更排斥类似写老的题材,总认为自己没老,即便老了也会船到桥头自然直,何必早早操心。

      但是,当我到了北京女儿家,住在新新家园,是北京一流的高挡小区,条件好,心里还是与“老”字过不去,每天生活在一群老人中,眼看他们的身体在缓慢地衰退,耳闻目睹的意外越来越多,思想才从九霄中跌落下来,开始面对现实,他们的现在就是我的明天,已经意识到那曾经认为老是遥不可及的场景并不很远,还随时会猝不可防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所以才认为防老必要的功课还得去做,虽然那并不愉悦。

        我知道“天黑”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段了,体无大恙,心无负担。根据不同个体,可以很久或很短;第二阶段,开始失能,那你就得“安排后事”,适应孤独,享受寂寞;第三阶段,失智——那就只能祈祷自己不是那“不幸的患者”了。

      好的是眼下,我和我北京的绝大部分老年朋友都处在第一阶段,我们一起练太极,打乒乓球,唱歌,我们一起聊天,一起郊游,摄影,生活得很有滋味,乐忧忘忧。

        一句话,老了必须服老,要珍惜眼前,乐观对待明天,科学谋划,别害怕,怕没用,理性思考,从容对待,要不等不靠,要抓紧,幸福的日子总是飞快,跟它赛跑吧……

天黑得很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