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地下博物馆

2018-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莉莉安蓁妮

北京线网的规划项目,龚先生看了线网的策划和整体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也深受感触,总结了以下几点。

1:对标世界,放在世界的发展轴中看北京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要建设新时期的线网,突出国际化,时代感,需要对标的是国际上一些与其具有相似历史的城市,比如:伦敦,巴黎,莫斯科、罗马、或者纽约。纽约建城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那么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伦敦和巴黎。提起这两个城市,我们印象中就是国际性的大城市,世界中心,而且,巴黎有卢浮宫,伦敦有大英国博物馆,纽约有大都会,北京有故宫,这些城市是充满着纪念物的,不管是什么时代,它存储的是当时最具有前沿的最珍贵的物品。那么放在世界的时间发展轴中,这些文化资产就显得特别的突出和宝贵。它不需要对标深圳,上海,深圳印象就是高科技,城市特性就是飞速的发展的科技的日新月异,而上海就是新潮,什么新鲜,潮流,时尚的东西,最容易接纳的是上海;而北京需要的恰恰需要历史的印记,而不是流行,因为流行的东西必会过时。北京城市的味道,需要对抗的是时间,城市的文化在各个时代与世界链接,它需要给人留下这种独有的厚重。我们都说让世界了解北京,你试想,一个外国人来了解北京,他看到的不只是东方的文化,还有自己国家的文化,这种熟悉感和强烈的对比感觉,就会产生的文化的融合和冲击。

2:纪念物+中心区

所以,北京,地铁线网作为文化的载体,将这种印记可以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让城市本身成为一座博物馆。地铁线网有线的规划,之前我们将每条线进行命名,不断的赋予风格,体现多种不一样的的北京特色,我们想要体现各条线的多元,比如旅游,美食、科技、历史,体现古今交融和百花齐放,可是北京之所以是北京,它的印记,可不可以是这样的,当你乘坐地铁,到达某一个站的时候,这个站所辐射的环线以内的所有的站,突然不一样了,留下北京最老的旧东西,极具北京味道的,告诉你,你已经到达北京中心,这种跟时间有关的纪念物,越到中心的地方越有这种感觉。这就是最核心的北京城,传承中国的文化精髓。

这里所说的纪念物,也许没有什么功能性,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也就是纪念物的“无用之用”。 比如 罗马的废墟遗址,代表着罗马的历史。

3、如何构建城市博物馆----看不见的地图:

但是旧的老的东西不代表落后,过时,采用新工具,新的技术,在原始的带有本身结构特点的空间里做一些新的技术展示,这也是一种时间的结合。

我们调研城市,调研线网周边的特色建筑,力求地铁内的建筑与周边保持一致,地上地面一体化,可是上面的建筑已经存在,为什么在下面还要重复,我们需要构建一张无形的地图,与上面建筑所铸的时代的印记产生共鸣。

对这张地图进行以内容为载体的策展,让最有创作力和前沿的艺术家去丰富它,形成超大的文化都会,所有好的人都来跟你一起参与,这就是北京的文化空间。

4、让空间架构文明

地下空间同样也是在铸造一座城市。我记得在三体里面描写未来的场景,地下的微光城市,变成充满未来科技的巨型森林,一根根细长的树干直插天穹,每根树干上都伸出与其垂直的长短不一的树枝,而城市的建筑就像叶子似的。诺大的地面上北京城那座故宫伫立的非常耀眼。

人们对与生存空间的拓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地上,地铁的延伸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设计中,首先是交通工具,其次才是活动的空间,而现在新一代的线网的建设,我们已经意识到要在这样庞大的人流穿行的网络空间里面,搭建更多元的内容,比如文化,艺术、科技。逐步架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同时也体现,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需要传承的文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