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上的驮骡
秦岭北麓山高谷深、奇峰巍峙。蓝关古道就是在这险峻陡峭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来的一条穿越重峦叠嶂的崎岖山道。天梯石栈勾连的山道可谓百步九曲、迂回盘旋,途中遍布巉岩险壑、飞流惊湍,恰如李白《蜀道难》中所感叹的“蚕丛鸟道”,通行之难是今人难以想象和体会到的。
除了作为横穿秦岭南北的交通要道之外,蓝关古道也是散落在秦岭莽莽大山中的古镇如蓝桥、草坪、葛牌等地赖以连接山外的交通命脉。通公路前,山里的商贸物流只能长期依靠马帮驮运。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供销社的驮骡活跃在蓝关古道蜿蜒崎岖的山道上。
说是马帮,其实大部分用的是骡子。因为骡子不发情,既有马的力气,兼有驴的耐力,爬山越岭,负重跋涉更为合适。也有少量驴子混杂其中。驴虽然驮重不多,但价钱便宜,草料消耗少,皮实好养。此外,驴又比较温顺驯服,半大小伙子就可以吆着驴子跟着大人上路了。因为驮货以骡子为主,当地就称这个行当为“吆骡子的”。
我们村离县城近,吆骡子的人比较多。大约有七八家左右,每人大概只能赶一至两头牲口,多了招呼不过来。他们上午在县城上货,下午回到家里,卸下驮(念duo)子,给牲口多喂点豌豆之类的硬料,以期翌日艰巨行程有足够脚力。第二天黎明时分鸡叫头遍,早早起床备牲口、上驮子,顶着晓星残月搭伙结伴的上路了。之所以结伴,主要为了路上相互有个照应。随着牲口脖子上的铃铛声响起,村里的狗狗相继应声吠叫,似乎为远行者送行,祝他们一路平安、顺利。
无论冬夏,人和牲口都先趟过灞河,走向南山,爬上七盘岭、穿过六郎关、经大坡等地到达目的地。虽然只有几十里的山路却要走一整天,麻擦黑才到达蓝桥或者草坪、葛牌等深山街镇。到达后,商家自有人卸驮子收货,交割完毕,才进车马店打尖休憩。第二天吃完晌午饭,接收回程货物,并捆好驮子,人和牲口再歇上一昼夜,为次日上路攒够劲,以图顺利返程。进山的货物基本上都是布匹、盐、糖、煤油、火柴等日用杂货。出山货大致都是木材、木炭、木耳、核桃、药材之类的山货。回程虽然是下山路,但要是驮着椽、檩、枋板之类的尺寸较长的货物,也是不好走的。返回照例黎明出发,黄昏时分回到家,第二天吃完早饭到县城交货。往返一次,人困马乏,每次回来总要歇上一阵再次上路。当然何时出发还要看商家运货日程而定。农忙时节还要兼顾农商两不误。
这种营生是非常辛苦的,早出晚归不说,一路上趟激流、翻大山、上陡坡、过栈道,历尽艰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秦岭流出的河水还是很丰沛的,每到旺水期,灞河水可达齐腰深,山涧溪流落差大,水流愈加湍急。吆骡子的人无论冬夏,只能趟着冰冷及腰的河水,拽着牲口尾巴过河了。吆骡子的人晚年大部分小腿静脉曲张很严重,看起来好像很多黑褐色的小蛇爬满小腿肚,突出好高,煞是恐怖。若问起来,都说“当年进山过河冷水激着来的”。山路牲口失足踏空经常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吆骡人招呼同伴一起动手,提尾巴、拉笼头、拽驮子,奋力排险抢救。旧社会不光山路难走,还得对付山里土匪劫道勒索。无奈,常走这条道的马帮都得给匪帮交“保护费”,以保平安。
吆骡子的行当,并非人人都能胜任的,得具备几个条件:身体健壮、能吃苦受累、具有一定应变能力、人较聪明、略懂商道,深谙牲口习性,还得会捆驮子。
随着这个行业的兴旺,配套手艺行当也应运而生,如作驮架子的、钉马掌等。村里有钉马掌的把式。钉掌着实是个技术活,先把牲口捆绑固定在大树上,穿围裙的把式前腿弓、后退登,把牲口的一条腿打弯抬起来,放在自己膝盖上侧的大腿上,拆掉已经磨损的马掌,清理所有残钉,然后双手握着半尺长的刮刀,铲平蹄面。整理蹄面关键是掌握尺度,刮浅了,整不平,刮深了,蹄甲角质层太薄,吃不住掌钉,弄不好还会伤到软骨组织,弄伤牲口蹄子。做完这道工序,然后调整好马蹄铁的宽度,用四楞的马掌钉钉上马蹄铁。钉掌的时候,钉子得向外倾斜,钉尖露出马蹄后,向上打弯锚固。钉子倾斜程度要严格掌握,既要钉牢,又不能钉到蹄子深层的软骨组织上。否则牲口会疼的寸步难行。
驮( tuo)货的驮(duo)架子也很讲究,能工巧匠根据牲口的体型量体订作。驮架是一个倒U行木头架子。材料必须柔韧结实,但木质不能太重,既不增加空载重量,还要结实耐用。
到了六十年代,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县有县社,各公社有分社,属集体所有制企业。部分吆骡子的被供销社选用,也成了挣工资、吃商品粮的公家人了。此外其他人都终止了这个营生。
直到上世纪七几年,通往山区各主要乡镇(那时叫“公社”)通了简易公路,才基本终结了蓝关古道马帮历史。最后供销社吆骡子的这批人都在各供销社做了售货员,直至退休。
为什么如此艰苦卓绝的营生,还有人愿意去干? 甚至趋之若鹜。因为在贫穷落后社会条件下,这个行业收入还是比一般农户要好些。我仔细观察过,村里除了历史上有过功名的人家、田产较多的富裕农户祖上留下的高房大屋外,村里能盖起宽畅新房的基本都是吆骡子的。比较之下,俨然小康人家。柳宗元《捕蛇者说》”复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在以前,蓝关古道吆骡子辛苦,但收入比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户好多了。
现今经蓝田境内横穿秦岭的高速公路有两条,高等级低速公路也有数条,加上”村村通“公路。昔日天险已变通途。蓝关古道上马帮的铃声不再响起,吆骡子已成为蓝田永久的记忆。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人们驾驶着琳琅满目的各类车辆,疾驰在宽阔平坦的山间公路上,赏心悦目的观览着奇峰叠翠、万紫千红的美丽山景,可曾知道早先那背负重压的马队蹒跚而行,艰难的爬上峭陡的山坡,翻过高耸的山梁、行走在狭窄的栈道,趟过湍急的溪流,给大秦岭带来曾经的文明和生机。
蓝关古道上的驮骡 蓝关古道上的驮骡 蓝关古道上的驮骡 蓝关古道上的驮骡 蓝关古道上的驮骡 蓝关古道上的驮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