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浩:读书读经典、读大师,及时输出才能真正受益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什么对人的一生最有意义?
圣人告诉我们只有“学习”。无知的人无法在社会中行走,不学会一两个技能又如何谋生呢?
学习最简单的方法就要靠读书,当然还有跟随老师学习,除了口传心授外,还是落在文字书籍上,不然就没有了传承。
曾国藩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启智,可以医愚。
曾国藩还有句名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有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读书的力量还是很猛的,只是今人懒惰,不愿意吃读书的苦,其命运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那些经历上千年,上百年依然盛行的都可以作为阅读对象。如四书五经、道德经、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等,这也是历代大师推崇的。
唐代的韩愈就是宗《孟子》,其文风和文理都是来源于《孟子》。国学大师南怀瑾也说过,要想文章写得好,就去读《孟子》,韩愈就是读《孟子》出来的。
王阳明在龙场有个“玩易窝”,就是对《易经》反复的研读揣摩,其悟道也跟《易经》有很大关系。他非常推崇四书之《大学》,并有了《大学问》。
古人士子学习经典的功力都很深,王阳明在龙场默写《易经》教育当地人民。郑板桥更是能默写四书一字不差,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幅作品,他的书画作品为什么好的无法超越,就是因为其学习经典的功力在背后支撑,今人只追求技法而无视读书的重要性,还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的作品是文人画,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我受南怀瑾老师的影响读《大学》上千遍有余,是按照“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的理论来读的,这则理论古人一直再用,直到破四旧推翻了这一切,把“读”的功夫丢掉了,以至于好几代人只注重“看”,所谓的读都是在看,张嘴出声越来越少,现在去学校走一走,很难听到“朗朗读书声”了。
现在我正在读《论语》,先读100遍再说,然后是其他经典,都读过100遍后再重新来。每天都读上半小时,日日不断,时间宽松就多读会儿。现在越读越感到殊胜,越读越想读,读后精神气爽,确实不一样,很多句子以前懵懂,现在明白了许多,怪不得以前的私塾老师,只教句读,不讲其意,等到了一定年龄后自己就明白了一半了,那时老师再讲解。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老狐狸指着远处的一个破旧的茅草屋对身边的小狐狸说,那家人多年后必出贵人。小狐狸很疑惑的说,住那样屋子的人都是穷苦人怎么会有贵人呢?老狐狸说,你功力尚浅,看不到那间破茅草屋放着金光,那家人读的圣人书。后来小狐狸偷偷地去看个究竟,果然如此。多年后,穷小子成了状元郎。
为了能使自己放光,还不赶快读经典。
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变化,当下是信息社会,是商业时代,除了读圣贤的书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外,我们还要读一些行业大师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社会技能。社会发展离不开经济、离不开商业,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投资学、社会学、法律等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学科也踊跃出很多大师,如巴菲特、芒格、科特勒、杰克韦尔奇、彼得德鲁克等,他们的书籍可谓是经典教材,都值得我们反复的阅读。
以上提到的经典都应该反复的阅读,该读诵的就张嘴大声读,该看100遍的都踏踏实实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不把时间浪费在畅销书上,再畅销也就源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就不如追其源头了。
看了很多书,除了圈圈画画之外,肯定有自己的感想,有一句算一句,应该把他写出来并且分享出去,真正动手写字或者码字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写的过程就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对知识的捶打夯实。
以前,我看书喜欢摘抄,虽然看一本书的时间久,但是这样下来,印象更深刻了,如今也写了好几本子了,有时候再去翻翻看,还有很有意思的。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想应该把日常看书学习工作的心得体会码字成文发布到互联网上,一方便巩固自己的学习,二是保持大脑思考的状态,三是提高写作水平,四是通过网络可以聚集同道之人,五是便于开展自己的事业。六是可能会写一本书,哈哈。
总之,读书要读经典的书,反复读,然后结合现实工作生活撰写相关文章分享,日日不断,有收获、有成长、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