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社群,好的社群是设计出来的
文/十年磨刀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想分一辈羹。尤其是“1000粉丝理论”盛行的时候,以为只要自己有了1000个拥趸,再给他们提供某种服务,让他们付费,于是,收益就来了,然后你会活的有滋有味。
以此为出发点,聚集一千个粉丝的方式之一就是组建社群。但现在人有一个误区,以为将你的粉丝拉进了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组织成员,发个红包,东拉西扯下,社群就建立起来了。
这是绝对的谬误,举个例子,当你上学的时候,你的班级同班同学就是一个社群;当你工作的时候,你的同事和你组成的工作群体关系也是社群;甚至,回到远古时代,一帮人聚集打猎,同心同德,那他们组成的也是社群。
所以,社群不是仅仅用微信或者QQ把一群人拉在一起,那只是提供了一群人交流的工具而已。
社群是一种创造关系、创造连接的组织,它存在于你的意识中,好的社群随时可以调动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好的社群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就像你做某件事,要经历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检索一样,好的社群也同样受用这种思路。
具体可以三步走:
1.为社群定位,确立社群的使命。
社群的本质是聚集一帮人,一起干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是什么呢?
可以这么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这个东西,这个痛点,就是一帮人要干的事情。
比如一群人早起的打卡群,一起分享养生心得的群体,一起减肥的群体。
但有点必须强调,要让社群成员明确的是,我们一群人要做些什么事去改变什么,达到何种目的。
2.社群的仪式感,达到目标的路径。
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严格的限制时间段,在某个时间,专门的做某件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的太随心所欲。
设定固定时间的好处是,在开始之前,成员都知道自己即将获得什么,然后会有期许,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这种仪式行为,也可以引申为内容的垂直度。
其次,还需要设计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比如互相打分,轮流坐庄,轮流点评。同时,为了提高社群的活跃度,可以设立末尾淘汰制,对于不活跃的人群,进行评估以后,清理。
3.提供反馈追踪,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因为你为社群设立了使命,就相当于给了它清晰的目标,又以仪式感的形式提出了到达目标的途径,做了这些以后,你需要的下一个举动就是提供对目标的反馈,加强社群成员的粘性和对社群的依赖。
我只有知道了我离目标还有多远,我才知道我努力的效果是什么。
持续的反馈会起到这种作用,它会告诉社群成员,我现在在哪儿,还要多久到达目的地,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如此就会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当反馈和个体行为明确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迸发出巨大能量。
总之,不要简单的错把聚集一群人去干一件事情的载体当作社群。毕竟,社群早已存在。而我们投身社群经济,要的是学会利用媒介和工具,按照目标,计划,行动,反馈的机制,把社群刻录在每个成员的意识之中。
最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END~
我是十年磨刀,我很真诚,这是我的第74篇文章,如果你觉得我的文章对你还有点启发的话,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哟,当然,适当的吐槽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