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爱玲想法读书

月亮的低语——读《金锁记》

2018-12-20  本文已影响7人  宋冽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金锁记》,也不是我第一次读月亮。只是无论读几遍,《金锁记》里的那轮圆圆的,模糊的月亮都像是有生命一样,始终在我耳边盈盈地诉说着,那些被晚风吹散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十年前上海的月亮是什么的呢?是年轻人心里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是老人心里欢愉的,又圆又白的一大个,但隔着这三十年的来路回望,却也显得凄楚。而《金锁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月亮映照着的上海。

        故事的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出生的女子,姜家二少爷由于天生残疾,无法与官人家女子接亲,姜家便为二少爷娶了七巧来做正房,二少爷姜仲泽的残疾使七巧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压抑不得释放,而爱慕对象姜季泽也由于传统封建礼教无法回应她的感情,在现实的无情压迫下七巧的心灵渐渐扭曲,她把自己无法释放的感情转变成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及对子女的控制欲,用一把金锁封闭了自己,也最终毁了自己子女的一生。

    曹七巧无疑是可恨的,从故事一开始写她在姜家粗俗的言行到后面写她毁了儿子女儿的婚姻,每一处她都是惹人生厌,可读完全文再回望她这一生,却也不免唏嘘。七月里生,名叫七巧,七巧本是意寓美好的名字,却也将她的命运与月亮捆绑在了一起,小说里的月有阴晴圆缺,但不得始终圆满,也暗示着她这一生,始终不得安宁,无法求得一个心满意足之结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残余在那个时代仍然影响巨大,爱情本该是那时的人们避之不及的东西,可是七巧却像是为了爱情而生的女子,然后日复一日缠绵病榻的丈夫掏空了她的灵魂,爱慕的三少爷对她花言巧语也不过是为了她的钱,在丈夫去世,她带着孩子分家,戳破三少眼谎言的那一瞬间,她的灵魂彻底走向了毁灭。她放任自己沉浮在对金钱的欲望中,靠破坏别人的命运来发泄自己对命运不公的不满,情感的定义在她心里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了。子女不再是子女,也变成了她恣意操控破坏的提线木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的第一个牺牲品是女儿长安,她给长安裹小脚抽鸦片,让长安受到亲朋好友的嘲笑。她对长安挑剔不满,最终长安无奈退学。好不容易长安找到了心仪的对象,七巧却故意让童世舫来家里,看见抽鸦片的长安,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上学、恋爱,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过程都在七巧的拿捏下变得残缺不全。在退学的前一夜,长安曾透过窗户,看见窗外“模糊的缺月”,而这正是长安故事的真实写照。

        七巧对长白妻子的操控更是到了一种近乎变态的地步。她对芝寿种种挑剔,处处不满,放任长白抽鸦片烟,寻花问柳,甚至在与别人打麻将时公然拿长白和芝寿闺房里的秘密来取笑。终于,在一个夜里,七巧不让长白与芝寿同房,而是把长白叫过去帮她烧一夜的鸦片烟,并与长白谈论芝寿的秘密,芝寿的精神完全崩溃了,她躺在床上,像一具尸体,看到窗外“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明明是最藏得住秘密的夜晚,在七巧这里,却是一切都像白天那样昭然若揭。漆黑和白太阳的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于是黑色越黑,白色越白,阴森可怖。

        七巧最后死去了,可长白和长安却仍要带着七巧的影子浑浑噩噩活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落下了,可之后的每一夜都还会有月亮照常升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篇《金锁记》里,张爱玲对于月亮意象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月亮仿佛不是月亮,而是变成了作者的笔,絮絮诉说三十年前的故事,或是变成了每一个人物,每一缕月光都是一声叹息。

        张爱玲似乎一直对月亮这个意象情有独钟,除了《金锁记》,在《倾城之恋》《半生缘》等家喻户晓的小说中均有关于月亮的描写,她用月亮写人物,衬托人物,甚至直接来表达情感。张爱玲于月亮仿佛一个难得的知己,月亮向她诉说这人间百态,而她将这些都诉诸笔端,最终写成一个又一个,别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爱玲曾在《私语》中谈到童年被父亲关禁闭的往事,回忆到“板楼上的蓝色月光,那静静的杀机”,后来无数次在她作品中读到月亮,我都忍不住开始想,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年幼的张爱玲第一次与月光相遇的时候,是否也曾听到月亮的低语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