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数学评优课初赛选拔的集体备课
昨晚,看见群里在发数学组老师和参加区评优课的教师集体备课到很晚的照片。今早,也得知了数学集体备课的方式:课堂用语精确指定到字词,甚至连何时介入相应的表情和动作,何时点ppt都精确到了点位。这样的集体备课方式,我并不认同。作为区评优课的选拔赛,体现学校的集体实力是应该的,但如此处理对于参赛教师来说,又有何成长呢?他们似乎只是一个演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牵线木偶。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参与这样的比赛是为了成长。而成长并不是在处处安排妥当中发生的。成长是在思维的碰撞中,在过程的磨合处,在细节的揣摩中生成的。如果参赛教师都不需要自己对于教材的处理,都不需要对教学过程的磨合,都不需要对细节的雕琢,这样的集体备课方式又有什么意义呢?英语也有类似的活动,但我们在处理这样的活动中,并没有采用如此的方式,这并不是英语组没有能力或者不团结,而是更加重视教师在参与比赛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他们自己分析教材,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加以补充;他们自己设计教学,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加以调整;他们自己研磨细节,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共同研讨。在这样的过程中,参赛教师是有收获的,参与磨课的教师也是有成长的。
对于课堂来说,精确到点位的教学设计是存在问题的。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被设计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再完善,考虑得再细致,总有无法应对的课堂变数。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思维的方向不是老师可以随意把控的。教师可以控制课堂的节奏,可以控制活动的过程,但是唯独无法控制学生的思维。他们的产出是依据他们个人的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课堂需要教师的应变能力,这才是教师真正的能力。对于课堂的需求,随时微调教学设计,这才是能力的体现,而不是按部就班。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他们思维方式的东西,而非教师所设计情境中的知识。教师预设的情境,可能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方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以成人的角度进行的情境的设置,往往学生并不是能够融入的。当孩子们在教师所设置情境外游荡时,教师却在精确到点位的定点式投放,这对于学生来说再好的设计又有何意义呢?
总之,我认为课堂是生成的,不是可以被完全人为设计的。精确到点位的磨课方式,就教师、课堂和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