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狄更斯《远大前程》,我看到了人性最纯粹的样子!
我第一次翻开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是五年前读完约翰.欧文的《苹果酒屋的规则》--圣劳克兹孤儿院的拉奇医生常常在睡前给孩子们读《远大前程》。
这部小说写透了主人公匹普从七岁到三十五岁的生命历程,刻画出一系列鲜活又真实的人物,他们或质朴又或伪善,或宽厚,亦或狡诈。
初读时,这就是一个因梦想而迷失,因梦碎又回归的成长故事。
如今,再次翻开《远大前程》,我却在迷失的匹普和卑微的乔身上感受到了耀眼的光芒。
他们让我看到“真正的善良是稀罕且困难的”,而恰恰是这善良之光,既照亮了他人的路,更探清了自己的心。
01 因梦想而迷失,因梦碎又回归
想要近距离感受匹普和乔身上的光芒,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匹普的成长故事。
这并非奔赴并抵达远大前程的大英雄的不朽传奇,而是理想破灭后回归人性的小人物的心路历程:
匹普是个孤儿,与姐姐姐夫相依为命,生活窘迫。姐姐性格跋扈,对匹普动辄打骂;姐夫乔则温和宽厚,对匹普爱护有加。匹普也打心眼儿里爱着乔,敬着乔。
然而,当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郝薇香小姐高贵又骄傲的养女,与生俱来的质朴逐渐被虚荣与自私所取代。
他自卑于在心上人面前愚昧无知、低三下四,也羞愧于甚至瞧不起自己落魄的家,以及身份卑贱的乔。他渴望出人头地,成为配得上心上人的“上等人”。
几年后,匹普得偿所愿。一位匿名好心人指定他为遗产继承人,并安排他前往伦敦接受“上等人”的教育,“远大前程”由此扬帆起航。
然而,“前程”尚未落定,匹普却已彻底迷失。他沉溺于锦衣玉食,纵情于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债台高筑;同时,他也越发瞧不上乔,数次过家门而不入。
可好景不长,“恩主“的意外现身将美梦化为泡影。原来,匹普一心仰慕的“恩主”,并非他自以为的显贵的郝薇香小姐,而是他儿时搭救过的低贱的在逃犯。
不久,这名在逃犯再次入狱,匹普的“远大前程”彻底断送——他无法再获得任何资助,同时还要偿还巨额债务。
最终,匹普看透了“远大前程”的虚无与缥缈,找回丢失已久的人性之美,开始全新的脚踏实地的生活。
02 迷失后的回归,可贵而难得
我们可以看到,匹普曾一度迷失,难得的是迷失后的回归,这恰恰是平凡的匹普之所以身披霞光的原因。这一点在他如何对待“恩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得知有好心人资助,他的第一反应是“我马上就要身价百倍了”,并立马表现出洋洋自得、屈高临下的姿态。
可见,此时的匹普已是迫不及待想要逃离卑贱的家和出身。
然而,当“恩主”现身,匹普并未知恩图报,以礼相待,而是极尽厌恶与冷落。因为,这位“恩主”竟是名在逃流放犯,这令匹普恐惧、嫌恶,避之不及。
这时的匹普俨然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就像当初为了成为上等人,他抛弃了贫贱的家和乔一样。
后来,匹普得知此人福薄命苦,从小流浪、讨饭、做贼、蹲大牢,之所以被判终生流放,也是被恶人利用,遭人诬陷。
匹普人性中的纯朴自此唤醒。他没有再花“恩主”一分钱,即便屡遭催债;他也不顾安危,想方设法帮“恩主”逃离追捕。
只可惜,“恩主”还是不幸落网,并身负重伤,命不久矣。就在他被捕的那一刻,人性之美彻底回归匹普。
当律师提醒匹普趁早捞些钱,否则将一无所有,穷途末路的匹普却坚持分毫不取。
当“恩主”要求远离匹普,以免玷污其尊贵的身份,匹普却天天去监狱陪他,还不惜被拉下水,替“恩主”四处申诉求情。
临终前,“恩主”望着陪伴在侧的匹普,满含热泪,“最难得的是,自从乌云罩在我头上以来,你守着我,反而比从前我红日高照的时候更加尽心了。”
此时的匹普,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人性最纯粹的光芒。这束光,直抵这位孤苦无依的老人心底,更帮匹普找回走失多年的自己。
就像《苹果酒屋的规则》中在孤儿院长大的荷马,他厌倦了孤儿院枯燥乏味的生活,不愿像拉奇医生那样一辈子枯守于此。他渴望追求自由而更有意义的生活,并选择了远走高飞。
直到有一天,年迈的拉奇医生离开人世,荷马猛然被唤醒,毅然回归故土,接过拉奇医生为孤儿院所做的一切,成为照亮孤儿院的一束光。
03 溺水者的施救,稀罕而困难
匹普虽曾一度迷失,抛家弃友,招致不少唾弃;然而,对好友赫伯尔特,他始终以诚相待,甚至倾囊相授。
前面提到了,匹普生活奢靡,负债累累。赫伯尔特也好不到哪儿去,既无显赫的家世,也没个像样的工作,只有堆积如山的账单,前途渺茫,因而不免颓丧低沉。
不忍好友就此沉沦,自身难保的匹普不顾债务缠身,刚一拿到资助金便精心布“局”,替好友谋划大好前程。
他与一家航海公司签下秘密协议,由他出资提供运营资金,以此作为赫伯尔特的股金。
而后,由航海公司出面聘请赫伯尔特入职并重点栽培,待时机成熟,再以表现优异为由升其为合伙人。
匹普还放下脸面,替赫伯尔特向精于算计的郝薇安小姐“讨公道”,并将讨到的钱再次投到航海公司,帮好友拿到更多股金。
上天不负匹普一片赤诚——赫伯尔特如愿进入航海公司,并凭借踏实肯干备受青睐,几年后顺利成为合伙人和分公司负责人。
赫伯尔特的“远大前程”就此铺就。毫不知情的他,在这份工作中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望,还如愿抱得美人归。
此时的匹普,就像奋不顾身拯救他人的溺水者,又或义无反顾施予他人的乞讨者,其善良是极为稀罕且困难的。
他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赫伯尔特的“远大前程”,与此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匹普自知忘恩负义,卑贱可耻,而这个“局”则是他自认为做过的唯一好事。
正如高尔基所说,“只有强烈地、满怀热情地去关爱人,才有可能从这种关爱中汲取必要的力量,寻找和领悟生活的意义。”
04 最朴实的守护,耀眼而温暖
狄更斯曾说,“美德不仅见于衣着光鲜的人身上,也见于衣衫褴褛的人身上。”
铁匠乔便是后者。他生活穷苦,身份低微,却始终保持着最纯粹的质朴与善良,尤其对匹普的爱护,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相较于浓笔重墨的匹普,狄更斯对乔着墨极少,却无法阻挡乔的万丈光芒。可以说,这位平凡又贫贱的男子,是整部小说最光彩照人的人物。
前面提到,匹普对乔绝对是“忘恩负义”。从渴望成为“上等人”那一刻起,他就从心底渐渐抛弃了乔。
然而,乔始终视匹普为“永远的最好的朋友”,也是匹普从迷失终又回归的成长路上耀眼的灯塔。
当匹普得到资助离开铁匠铺,蒙受了失去好友和学徒双重损失的乔却打心眼儿里为匹普高兴,替他张罗,并毅然拒绝了“恩主”委托人提出的补偿。
当舟车劳顿赶往伦敦看望匹普,却被匹普嫌弃冷落后,他选择了悄然离开,并为了让匹普心安理得地“移情别恋”,将所有过错揽在了自己身上。
匹普曾多次过家门而不入,不愿屈身破破烂烂的铁匠铺,也不与乔打照面。乔心知肚明,却毫无怨言,只是默默关注着匹普,绝不闯入他的生活。
可当匹普“前程”尽毁,重病在床,乔却立马赶去,贴身照料,替他偿债。待匹普身体复原,他再次默默离开,只留下一张纸条:
“我不想再妨碍你,我走了,因为你已经身体好了,没有了乔你反而更好。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此刻的匹普,彻底从迷失中走了出来。他下定决心要回乡去,回到乔的身边,“向他倾诉一切,向他痛陈悔意”。
英国小说家理查森D.M.曾这样形容友谊:“真友谊像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乔对匹普便正是如此。他就是一盏随时守护着匹普的灯盏,点亮匹普的“远大前程”,也点亮匹普的回归之路。
05 写在最后
年幼时,狄更斯生活得极为艰辛,贫困无度,年幼失学,小小年纪便扛起重担,早早尝尽了贫穷的滋味,也洞悉了残酷的人间真相。
他因而格外珍视人性的善良与质朴,也始终不遗余力地投身慈善事业,资助不计其数的穷困人。
在《远大前程》中,不管是匹普迷失后重拾的善意,还是乔身上始终散发的光芒,都是狄更斯本人最纯粹的友善的投射。
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说,“人生到世界上来,如果不能使别人过得好一些,反而使他们过得更坏的话,那就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