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行为中,藏着孩子的“叛逆心理”
心里学家杰克.布雷姆说:“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里逆反理论的核心。”
“我的自由、权利,属于我的东西都由我做主,谁也别想侵犯”——一个叛逆孩子的心声。
曾有个深明此理的邻居对我说:“要是你很想做什么事情,有三种选择:自己做,出大价钱找人做,要不就故意禁止你家十几岁的孩子做。”
深以为然,家有“神兽”好似”哪吒”显灵。
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这么难搞,让家长如此头疼?
《影响力》一书给出了答案。
书中说: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以及与其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因此,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久而久之,这种“对着干”,成为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方式。
是什么因素影响孩子选择和自己的父母“对着干”,经心里学家研究发现是影响力中对于“稀缺”的执着,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稀缺原理。这种稀缺包括物品和思维上的认知。
曾做过一项调查:
研究人员向大学生们出示了一本小说的若干广告。一半学生看到的广告文案中说“本书仅限21岁以上的成人阅读”,另一半学生看到的广告则没有提及这样的年龄限制。稍后,研究人员询问学生们对这本书有什么感觉。学生们的反应就跟对其他禁令一样:较之以为能够随意阅读该书的学生,看到年龄限制的学生更想读这本书,并觉得自己会更喜欢它。
从上述例子中不难看出,对于信息的限制,会让人们更热衷于关注,认为受禁的信息更有价值,也会更有想要了解的冲动。
稀缺原理不仅适用于物质商品,也延伸至信息、沟通和知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最容易产生叛逆心里。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他们有了独立意识,想要摆脱家长的控制,争取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对于义务他们往往表现出忽视,更热衷追逐作为年轻的成年人的权利。
此时,家长若限制他的权利,权利对于孩子就变得“珍贵”,成为“稀缺”。他们想要夺取“稀缺”就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父母,这种方式不是阴奉阳违就是公然对抗,叛逆随之产生。
稀缺原理可以让稀有物品弥足珍贵,也促使不法分子走向犯罪道路。
它让珍稀动物成为捕杀对象;让青少年产生叛逆心里;还被图谋不轨之人利用,成为谋取暴利的手段。
了解稀缺原理发挥作用的起因,减少因“稀缺”使青少年产生叛逆,让不法份子无法利用稀缺原理满足私欲,关于这些问题《影响力》中都给出了答案。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如何正确对待稀缺原理的作用?怎样做才会减少青少年因“稀缺”产生的叛逆心理?
1,对于想要得到的东西,首先要判断是否是你需要的,而非占有欲在作祟。
很多人之所以要占有稀缺物品只是因为它的稀少。而稀少的东西未必是你需要和有价值的。
对于稀缺物品我们要拥有它,首先判断拥有它是否可以从社会、经济和心里上得到好处,如果可以我们就把它变为己有。
如果不会为我们带来利益,只因为单纯的稀少,那么就没有拥有的意义。当你有这种想法后,再狡猾的猎手也没有办法利用稀缺原理在你身上获取利益。
2,在青少年因稀缺原理发挥的作用而产生叛逆的问题上,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孩子的事情,家长的表现一定要前后一致。
因为得到后再失去比从未拥有更难接受。前后不一致的做法只能激发孩子产生保护欲和更想要得到,而产生了对抗意识。他们无法忍受已经到手的东西被夺走,包括物品和自由。这也意味着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他们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叛逆成了对抗家长的手段。
就如孩子的早恋问题,家长越是干涉,孩子就越要在一起,家长的强制干涉激发了孩子对恋爱的好奇心。如果家长采用恰当方式处理,孩子对于恋爱这回事逐渐冷却,减少热衷,经过时间消耗,他们的关系也许就会慢慢冷却下来。
在书中说:有人对科罗拉多的140对少年情侣作了研究。发现,尽管家长干涉会令感情关系出现某些问题——如一方以更挑剔的眼光看待另一方,更多地报告另一方的负面行为,但干涉同时也让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在研究过程中,随着父母的干涉越来越多,爱的体验也越来越强。而当干涉减少的时候,浪漫的感觉也慢慢冷却。
客观看待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是作为对孩子负有责任的家长们需要学习的。不要一味谴责,全盘否定,也许正是你的行为促成了叛逆的发生。找出根源,学习解决才是减少叛逆发生的关键。
稀缺原理的发挥,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对于人类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客观看待稀缺原理的作用,正确运用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正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