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运动
17年开始阅读是在婚姻生活中把自己折腾到了崩溃的边缘,出于找到"这一切是谁的错"这个问题的答案。读了一些心理学书籍。
18年变成了家庭主妇,家务压力、俩稚子的闹腾让我的情绪时常处于崩溃的边缘。经过了一年的折腾,脑子终于可以空闲下来,重新反思。同时也受17年阅读了许多心理学书籍影响,比较重视儿童心理。所以19年主要的阅读内容是教育。
20年一开始受疫情影响就被隔离在家,阅读的内容比较多元,但大部分都可以划分到社会科学类中。尤其是近期读过的《大众哲学》《乡土中国》更是让我耳目一新。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的混沌,我也想爬的高一点看看世界、社会、人类还有自己。
当一个人深陷一连串的具体事务中,很难发现其中的系统性,于是就把人生置于了迷茫的阶段。
觉得自己依然身处迷雾之中,因为我没办法把读过的内容串连起来。只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没有思考的阅读,一是阅读量不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的局限。
当前的阅读目的——了解。了解一切可以了解的东西。所以阅读的内容比较杂,未来的阅读目标有两个,一是建立知识架构,二是训练主题阅读的能力。
人类的知识大致可以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宗教。
自然科学当然就是研究我们身处的这个自然环境,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是在学校学的内容。
社会科学就是与人相关的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这里特别提一下文化,以前觉得文化是个很抽象的东西,说不清楚的东西,但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之后,有了一种任何概念都是可以谈很多内容的,包括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可以拿来分析的。
哲学就是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哲学是道、战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术、战术。
宗教是人类灵魂的寄托,每个人从出生切断脐带的那一刻开始,就是缺乏安全感的,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宗教是一种寄托。
知识永无边界,一生的时间可能都不够去探寻,更何况是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建立终身学习的理想更是适用当今复杂且变化快速的社会环境。阅读的深度与广度,都需要拓展。
阅读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可以防止思维固化。我总是想象着老了以后,一张藤椅,一本书,坐在廊下跟后辈们谈古论今。
如果生活只有读书,没有实践,那将会得到一些呆板死硬的内容。一个人要致力于通过阅读使自己的思维模式适应于环境,增长知识结构。但这些最终都要到生活实践的层面上去检验,所以人不仅要阅读,也要有把知识变成行动的能力。然后我把阅读和运动放到一起。虽然运动跟执行力还有些距离,但任何执行力的基础应该是身体力行,所以把阅读和运动作为终身目标。身体和大脑并行,生物属性与智能属性并行。
当我不再谈阅读和运动是一种目标的时候,就说明它们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附:
17年书单:
《黑客与画家》Paul Graham
《三体1地球往事》刘慈欣
《我的前半生》亦舒
《24个比利》丹尼尔·凯斯
《如何阅读一本书》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我们如何思维》约翰·杜威
《三体2黑暗森林》刘慈欣
《三体2死神永生》刘慈欣
《批判性思维工具》[美]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 琳达·埃尔德(Linda Elder)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澳)约翰·赫斯特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追寻记忆的痕迹》[美] 埃里克·坎德尔
《心理暗示力》埃米尔·库埃
《情商》[美] 丹尼尔·戈尔曼
《富爸爸穷爸爸》(美)罗伯特·清崎、(美)莱希特
《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达雷尔·穆利斯、朱迪丝·奥洛夫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
19年书单:
《由内而外的教养》【美】丹尼尔·西格尔
《元认知:改变大脑顽固思维》(美)大卫·迪绍夫
《儿童发展心理学》边玉芳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陈之华
《智能的结构》(美)霍华德·加德纳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高铭
《恰如其分的自尊》【法】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 【法】弗朗索瓦·勒洛尔 所著,周行译
《论中国》〔美〕亨利•基辛格
《世界秩序》〔美〕亨利•基辛格
《当下的力量》[德]埃克哈特•托利
20年书单:
《系统化思维导论》[美]杰拉尔德•温伯格
《AK-47,这把枪改变世界》[俄]卡拉什尼科夫(口述),[美]埃莱娜•若丽(整理)
《人生的智慧》[德]叔本华,[译]张尚德
《脑与阅读》[法]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译]周加仙
《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和世界秩序》[美]弗朗西斯•福山
《小岛经济学》[美]彼得·D.希夫 安德鲁·J.希夫
《1984》[英]乔治·奥威尔
《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毛泽东阅读史》陈晋
《小狗钱钱》[德]舍费尔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
《大众哲学》艾思奇
《论大战略》[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管理学原理》那薇,张学高,曹国林
《乡土中国》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