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古镇,坐落于川东北地区的巴中市恩阳区,东距巴中市区17公里,恩阳河从旁流过,故名恩阳古镇。恩阳古镇历史悠久,古镇由最初的水码头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水运占据主导的古代一度繁荣,曾有“小上海“之称。古时的恩阳“连数州之边境,当多县之冲衢”,是米仓古道上一大重镇,上有米仓古道直达关中,下有商旅船队直通重庆,是历史上川东北最大的水码头,“日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照灯”,“千盏桅灯照恩河,只见船帆不见波”,便是当年人气鼎盛、商贸繁荣的真实写照。据说,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恩阳古镇有三十七条古街,虽经多次人为和天灾毁损,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九条街和数百座明清古建筑。恩阳镇现在仍保持着传统的街市格局,城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有古朴的大街小巷,记载着历史的古榕树点缀于古街巷间,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错落有致、层叠弯曲的街市空间与自然起伏的地貌,体现出古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呈现出古镇独特的生活和传统遗风。红色古镇是恩阳古镇的另一大特色。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自梁武帝置郡县至今,古镇经过了1500年的岁月变迁,周边的城市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古镇却静静的躺在巴城的西南面,以百年不变的姿态,默默见证着世界的沧海桑田。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现今很多古镇开发过度、商业氛围浓厚,早已失去了古镇原有的特色和含义,但巴中的恩阳古镇却还独守着原有的古朴和原味的生活状态,是名副其实的古镇。如今的恩阳古镇虽然美誉众多,但囿于地理位置与所属地区发展的原因,这个地方并不出名,甚至在全四川知道的人也为数不多,在全国更是鲜为人知,所以现在还没有被旅游的大潮淹没,正是这样的原生态,才显得弥足珍贵,真正值得一去。 (2019年4月22日下午匆匆一游)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0299edd6d1176580.jpg)
自2013年恩阳建区以来,政府大力推进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大力实施古镇北入口建设项目,这是新建的起凤廊桥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6a53a4660ba20338.jpg)
卧于恩阳河上的起凤桥始建于南宋时期,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桥长23米、宽1.4米,有32块巨大的青石板搭建而成,传说因此地经常有凤凰起飞,因此得名。经过清代恩阳孝廉名人赖九臬,民国时期四川省民政厅长陈开泗拨付资金再建,至今完好,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称为“中国平板石桥第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fe33732094e296a4.jpg)
历史上,恩阳古镇是当时米仓古道上一大重镇,水陆交通方便,上有米仓古道直达关中,下有商旅船队直通重庆,是历史上川东北最大的水码头,在巴中形成了这样一句口头禅,叫做“早晚恩阳河”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00e6b199e09b4b45.jpg)
历经风雨仍保存完好的下正街禹王宫、新场禹王宫、正街万寿宫、老码头的三圣宫、天后宫、龙母宫等,即是当时来自湖广、江西、福建、陕西、广东的移民到恩阳经商时洽谈商业业务的商业会馆,古镇中的商务会馆之多,国内实属罕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c46c0415f140beb6.jpg)
正街万寿宫,紧邻恩阳河畔。该宫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江西来的刘、陈等姓子孙合资修建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f7bdf2513955d92c.jpg)
“早晚恩阳河”的意思即恩阳是一个大站口,不管早或晚,人们都赶到恩阳歇脚、贸易,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与热闹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a26ae4dc3af00438.jpg)
从起凤桥上来,便到达上正街,两侧有茶馆、小卖部、餐馆、大院等等,历史上,米仓道就是穿过这条街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18ec33eb7b7ed776.jpg)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街道长约400米,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呈现出古镇独特的生活和传统遗风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389d6e43de65d46f.jpg)
古镇保存了大部分的原始风貌,商业气息淡薄,几乎都是原汁原味的本地住户依街而居的自家作坊。目前居住在恩阳古镇的原住民仍然有四千多,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古镇之间而心意自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dd979a838bf51e93.jpg)
古镇首富胡家的旧宅胡家大院,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20余年的历史。现在的胡家大院,后半部分是原来的老建筑,而前半部分是重新修缮恢复的,整座建筑为二进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天井,整体为穿斗梁架结构,歇山式小青瓦屋面,属川北干栏式建筑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fc34fe229f799043.jpg)
老街是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大多是阶梯式的石板台阶,棱角光滑,看得出一定是经历了岁月的磨平,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若干年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10377e845f4abf6c.jpg)
街道两边是一排排川北风格的民居老房子,大都保留了原来的样貌,透过虚掩的门可以看到里面充满年代感的生活环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dab6b93a7dc548fa.jpg)
古镇街上游客罕至,大多是这里的原住居民,生活气息浓厚,整个古镇安静恬淡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ab1717795b869cac.jpg)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在长约四百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这些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f5560c8338effcfa.jpg)
1932年红军入川,在这里一驻三年,留下了大批红军遗址。这处红军石刻标语遗址写道:“打倒反动的国家主义和法西主义!丙”。这些标语立刻把人带回到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030c0eca01dbde36.jpg)
中共川陕恩阳县委旧址。目前,古镇上的古迹以及这些红色遗址,还仅仅是县区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层级过低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cffd5535e43bca11.jpg)
繁华时的恩阳,有以纺织为主的“鸡神楼街”,有以打铁为主的“碳石湾街”,有传统手工榨油的油房街,还有以印染印花布为主的大石坎街等,古镇原来的街道名称至今仍保存沿用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9581d9c639c4b405.jpg)
红糖麻花,油炸糍粑、豌豆黄油糕等,均为古镇传统的特色糕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2c52e53a5a2cd65d.jpg)
这里没有过分的商业化,古镇里一些居民仍然坚守在这里,孩子的眼神里没有浮躁,街上的人们悠闲地来往,街边的店铺里只售卖当地人生活的必需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a71f5524f98125bd.jpg)
河边的茶棚下,老街的小茶馆里,老人们打起或五毛、或一块的小牌,对她们来说,时光悠悠,生活,还是要慢慢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03548/4c7166949ff6de4d.jpg)
古镇的建筑风格与川北风格一脉相承,架梁结构是其主体,白色的土墙保护着墙内的竹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