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好文章,必须知道这些
网上看过一段很精辟的话: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够称之为"作品",只有那些经过"千刀万剐"、"精雕细琢"、"千锤百炼"之后的东西,方能称之为"作品"。否则,只能叫"毛坯"。
写文章如同雕塑,做出来的东西是精品还是毛坯,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在《反对党八股》里,毛泽东精辟地指出:“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前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也说过,他自己的诗稿在完成之前通常要经过四五十稿——“我喜欢修改的过程,我不信任任何冲动自发的东西。”
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改无可改方始休“。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文学大师尚且如此,文字小白更该勤勉笃行。当借着“文思泉涌“的劲头完成一篇文章之后,到底怎么去仔细打磨一番呢?
最近看到了一本装帧精美又复古的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其作者是布兰登•罗伊尔,出生于加拿大,就读于哈佛大学,其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任职于Kaplan期间,他潜心研究英文写作、语法和逻辑推理教学,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并先后出版了《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等经典著作,成为全球英文写作、语法、逻辑推理领域的标杆之作。

这本书从结构、风格以及可读性三个部分分享了写作的20条基本原则。其中第20条原则也提到“要回顾和修改文章”。作者提到:未经润色的文章就像沙尘暴中移动的沙子,当风暴最终停止,沙子也就停止了。
既然修改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修改出一篇“内外兼修“的好文章呢?这需要从三个方向使力:结构、内容以及形式。
1、打造一个条清缕析、逻辑完整的结构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看文章好比去动物园观光,结果发现所有的动物全关在一个笼子里,观光者几乎不可能将所有动物看的真切。
有时一篇文章就如一个动物园,如果所有的观点全都杂糅在一起放在一个大笼子里,就会显得混乱不堪,读者的阅读体验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修改一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阅读文段表达的观点是否条理清晰,有没有出现观点杂糅的情况。想让读者读完能快速提取你的要点需要把握好这两点:
01采取“自上而下”的写作手法——结论先行
作者提到:经验丰富的写作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时,最简单的办法急速让他们把总结放在文章的开头。先告知读者文摘大意,再提供支撑观点的事例或细节,这样读者就不必猜测作者的中心思想。
02先结束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另一个。
把论点分解成二到四个部分,最好是三个部分。写作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不多也不少,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比如要分析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力,如果一会经济一会政治,一会经济一会又军事,就会导致混乱,使读者产生不知所云的阅读体验。但如果分解成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三个角度,再分别进行论述,条理就清晰了。
2、精雕细琢内容,打造清爽精准的风格
约瑟夫·普利策说过:简短地展现以便他们阅读,清楚地展现以便他们欣赏,如画般地展现以便他们记忆,最重要的是,准确地展现以便他们被它的光明所指引。
文章要出彩离不开精炼的语句、清晰的表达、用词的精准。对于文章内容地修改和完善自然得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01 语句力求精炼,学会“断离舍”
威廉·斯特朗克提到:文章有力贵在简洁。句子不应该包含不必要的词语,段落不应包含不必要的句子。同理,一篇文章不应有不必要的段落,机器不应有不必要的零件。
一些对于文中的上下文没有什么用的段落,不要因为觉得自己花费精力写出来的而舍不得删掉,放在那里除了显得累赘突兀之外,毫无用处。因此,每一段都要斟酌其意义。
对于一些不必要的限定语、冗余的语句要进行删减,这样的用词除了徒增文章的篇幅却没有增加内容,读来让文章显的啰嗦、拖沓、乏味。比如:“性格的魅力”、“结合在一起”、“预先通知”等都是冗余的表达,直接用“魅力”、“结合”、“通知”表达即可,简练有力又到位。
02 表达要清晰,拒绝打哑谜
辩论人士有句格言:没有论证的陈述应当受到无理由的反驳。
作者也提到: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简练的语句固然重要,但充分论证所说的内容更重要。比如:很多人的求职信中自我介绍会提到“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真是点到为止,同时也让面试官头顶顶着几个“?”——请告诉我“何以见得?”;再比如:你听说“公司利润下降了”,然后就没有下文了。那么详细情况是什么?是销量下降了,售价降低了,还是成本增加了?如果是上述情况之一,程度如何?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有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技巧,就是在写完之后立刻加上“例如”来强调你想表达的观点,以支撑自己的陈述。模糊地表达会弱化你要表达的主题,因为这会迫使别人去猜测你的含义,而无法专注于你的观点。所以,在写作技巧上,不要只说“是什么”,还是说“为什么”去为写作提供支撑。这样,你表达的观点才有说服力。
03 用完美主义心态去追求用词的精准度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出外郊游,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推字换成敲字。正在犹豫之时,恰逢时任当地官员的韩愈出行,贾岛想得入神,不知回避,冲撞了韩愈的官轿,随行人员大怒。当韩愈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和他一起探讨这两个词的用法。既是月夜,必定门户已关,用敲字更合情合理。后来,才有了“僧敲月下门”的千古名句。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恰当的词和差不离的词之间的区别就像灯光和萤火虫之间的区别。”
在修改文章时,要追求用词的精准度,这就需要我们反复推敲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用词。唯有如此,才能使你的文章“神形兼备”,才能打动人心。此外,选择用词时要从读者出发,根据读者的阅读偏好来选择合适的词,尽量选用通俗易懂的用词来适应目标读者的用语习惯。
我国著名作家艾芜指出:“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
3、进行排版设计,打造舒适的阅读体验
“首因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相互了解。同样的,文章也一样的适用于“首因效应”,而文章的排版设计就是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舒适的排版给人良好的观感,从而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就好像看到一个美好的东西就想要去了解一样。反之,如果文章排版很乱,文字密密麻麻,可能别人就打消了继续阅读的念头,就算继续阅读也会觉得很累。因此,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形式同样重要。
那有什么样的简单的小技巧可以提高文章的阅读舒适度呢?
01 排版设计注意留白
在文字周围增加更多空间,以增加可读性。文字周围适当留白,选择合适的行距比如1.5倍行距,通过这样简单的调整,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给人舒适感,而不是压迫感。
02 突出关键词和短语
给文章的关键词或想要强调的段落进行加粗,或斜体,这样可以使关键点在读者面前”跳出来“,但注意不要过度使用,过度随意使用反而失去了强调的作用,可能使读者感觉不舒服。作者还提醒到:在写作和编辑中有一条不成文规矩,就是绝不同时使用粗体、斜体和下划线。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用破折号改变句子节奏、用阴影突出标题、列举时用数字来列出项目更正式而且清楚明了等小工具的使用。
03 使用小标题
在将文章的主题进行分解后,对于分解后的几个部分可以用一个小标题来引导。这样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阅读舒适度更高。
何其芳在《谈修改文章》一文里说:“好文章不仅要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还能吸引读者,使读者读起来能得到一种提高,一种愉快。这个境界不易达到,但我们总应该努力把文章写得讲究一点。因此,从写作以前到写完以后,从内容到形式,凡属可能做到的反复研究,充分修改,都大有必要。”
只有怀着一颗匠心,以匠人的精神,用心打磨笔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字,才会不断进步,也才能在文字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