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难”
每餐吃三碗饭,谁也不足为奇,有人每餐要吃十八碗,就要郑重其事地写在笔记本上;用手穿针没有人看,用脚穿针就可以搭帐篷卖钱;一副画片,平淡无奇,装在匣子里,挖一个洞,化为西洋镜,人们就张着嘴热心地要看了。
坊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大概的意思是说“轻易得到的,不会被珍惜。”这大概也与崇拜“难”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有些“难”是真“难”,不加修饰也“难”,然而,有的“难”仅仅只是表面功夫,经不起推敲,亦是雕虫小技。比如,潮气的着装,入流的打扮。人们也常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本可以清新脱俗,却要精心粉饰。事实上,吸引人的注意,彰显自己的魅力,可能仅是你我所认为的。另外,可能更大概率是为了掩饰“丑”。手有残疾或是胎记,那就戴副手套;脸有麻子或是疤痕,那就戴顶帽子。
如此看来,“难”的效用可真多。
每每佳节之日,人们纷纷烧香拜佛,要登楼爬山,要三扣五拜,甚至要掏腰包,才显真诚。电影《冈仁波齐》里面的朝圣亦如此,朝圣的一行人中,不但有小孩,有老人,甚至还有孕妇,这一路坎坷下来,方能体悟生活。
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大多数的人都绕不过一个“难”字。这时,反驳的声音浮现,起初,我也持相反的观点,看看身边的座椅车房,想想过去的书籍报刊,简约的设计更受青睐,白话的内容更易理解。然而,再深入思考,简约前,人们走了长长的修饰之路,白话前,人们也蹚了久久的晦涩之河。看似简单,实则有复杂的心路历程,看似白话也实则有精心的论证推敲。
再把“难”字用到整个人生看看,若是儿时、少年、青年追求轻松、简单、享乐,那么中年、老年、暮年很可能获得繁重、复杂、受苦,反之亦然。当然,我儿时的时候,是绝对想不通此道理的,不但想不通,而且就是深信,那些绝对聪明的人就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到100分。然而,事实是作为学霸的他们在课堂上投入了100%的精力,调动所有脑细胞理解老师强调的重点,所以,课下他们比我玩的疯的多,即便作为学渣的我再尽心尽力,也如踩着梯子抅月亮,差大截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职业原因,我常常会为了1个小时的课程,花费三倍、五倍的时间,只字不差的看三遍书,圈画出关键知识点,梳理出思维导图,穿插图片或视频,临讲课前,再检查一遍错别字……看似简单的一份演示文稿,背后承载的可能是丰富、深入且全面的思考。
如果你觉得现在过得轻松自在,那可能只是幻觉,因为,你所有的辛苦与责任可能都有人替你背负了,那个人大概率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师长,甚至是朋友。
所有的事情好像都通了,崇拜“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大实话,从“难”的开始,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