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国学课——中庸(第十七讲)
中庸讲到这里,我们将开始中庸最长的一个段落“哀公问政”,在之前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孔子讲故事,唱歌,讲了很多很实用的做君子的方法,也讲了很多思维方式,心态建设,但这些东西真的有用吗,怎么用呢?孔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真的实现了他的思想和主张了吗?在今天看来,他实现了,至少传承至今还有人用还有人学习。但当时实现了吗?估计不止我们有疑虑,就算当时跟随孔子的那些学生,恐怕也是有疑虑的,所以,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讲尧舜,将周文王周武王,毕竟都离当时很远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现实为孔子的学生们送来了一个活生生的“小白鼠”,鲁哀公同志作为活的教具,孔子仔细讲了治国之道,我们预计要分几次来看完这个样本了。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这个案例很有意思,鲁哀公跑过啦问孔子治国的方略。鲁哀公是孔子时代的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死后别人给他的谥号,为什么用哀呢?悲催吧,国家治理的一团糟,姬蒋同学死后,儿子的谥号是“悼”,连起来是哀悼,所以鲁国当时什么样,大家自己脑补。虽然姬蒋同学的故事很励志,但史料有这样的一些记录,当时姬蒋麾下最强的几个高管,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造反,这是第一件倒霉事;第二件倒霉事是姬蒋同学把最好的干部孔子气得裸辞了,带着一群弟子满世界找工作搞培训去了;第三件倒霉事是杀了视为祥瑞的麒麟,间接气死了孔子;第四件倒霉事是把自己的玩残了。流亡越国。
作为春秋时代一个庞大“公司”的管理者,在姬蒋同学还没有作死出上面的事情之前,曾经向当时的著名导师孔子问治国的方略,孔子一开始说了八个字,概括了管理的精髓。孔子直接告诉姬蒋同学,少玩耍,多读书去。治国的精髓,周文王周武王已经做到极致了,去翻书吧,书上记录得很清楚,怎么用人,怎么开会,怎么头脑风暴,政策怎么落地,按书上的执行就行了。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当然,孔子也知道姬蒋同学听得一脸懵逼,知道他不一定做得到。所以孔子马上接着讲了,说姬蒋同学啊,仅仅背书是不够的,就算背诵全文,也一样是不及格的,因为治国的关键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背课文。所以最关键的是执行,执行靠什么呢?靠用人,你还得有好用的人,这些人能帮你把这些想法推动和执行下去才行。如果有人明白你的意思,听话照做,还能做得很好,那就没问题,鲁国会越来越好。如果没人听话,没人执行,没人知道怎么去执行,那结果只有三个字:“等于零”!
我们看看史料就知道了,运气不好的姬蒋同学,最后的结果就是等于零了,不仅等于零了,还被后人在棺材板上刻上悲催的字样,最痛苦的事情估计莫过于此吧。孔子呢,唯恐小朋友不明白,还打比方来说这件事。说我们管理企业要靠人,有能力强,听招呼且优秀的人,政令就能非常好的落实和执行,就像有好的土地才能长出参天大树一样,根子还在人上,你得会识人用人啊。遇到聪明人,马上就掏出聘书了,请孔子做HR或培训总监了,实在不行做副总嘛,姬蒋同学呢,除了“哦”,就是把孔子气跑了。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作为一个好老师,还担心哀公不明白,继续往深层次讲,说这个政令执行的结果反馈,就像河边的芦苇一样迅速呢,执行的好,推动得力,效果立竿见影。执行不好,起反作用了,也是立竿见影。执行不下去,烂尾了,还是立竿见影。这一点在我们今天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以销售队伍为主的企业,可以明显的看到。所以,学庸论语三本书加上孟子,学好了,足够打造世界级的强大企业了。
孔子说了树木,芦苇这两个比喻,又把话题拉回来说了。说姬蒋同学,你要记住哦,要把政策推行好,你需要找到优秀的人;要找到优秀的人,首先是要调查他的人品。当然,首先你自己就应该是人品优秀,极具人格魅力的人,成功吸引成功,悲催吸引悲催嘛。那怎么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呢?那就要遵循天道,遵循中庸之道,遵循君子之道,同样的,看一个人是否优秀,也是看这些方面。怎么观察呢,就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说的“慎独”了。又怎么修道呢,孔子只说了一个字“仁”。古人很有意思,越是简练的,字越少的,内涵就越深,就越难解读,字数越多,越长篇累牍的,就越容易理解和执行。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什么是人呢?我们不妨把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所以,所谓的人,就是对别人和对自己一样好,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这就是仁。所以孔子才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怎么告诉鲁哀公的呢?仁就是做人的标准,怎么看呢?看他怎么对待知道的亲人就知道了。所以一葫堂主也想告诉各位恋爱中的男女,怎么看清自己的 另一半呢?只要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怎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就会怎么对你。所以儒家一定是从自己和家庭开始做起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仁。
古人说仁义,那什么是义呢?帮着打架起哄强出头可不是义哦,孔子说的是宜,也就是合适。跟不同的人相处,能把握好待人接物的尺度分寸,让每个人都很舒服。也就是说,义就是待人处事合理。这一点又从哪里看呢?看他是否尊敬长辈,是否尊敬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是否尊敬贤能有德行的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的外表。这就是最基础的仁义了。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那具体怎么识人用人呢?相信鲁哀公当时一定是懵圈的,因此,孔子又指出了详细的观察方法。我们说过,儒家是从自己和家庭做起的。在家里对待长辈孝,对待兄弟悌,对待邻里信,对待宗族衷,孝悌忠信推而广之。对待领导和上级的恭敬是孝的演变,对待同事下属和睦是悌的延展,进而对企业的忠诚,以及个人在社会上的诚信这就是君子的孝悌忠信了。
所以孔子告诉鲁哀公的识人方法,和当年尧考察舜差不多,对待亲人,因为亲疏不同,关系不同,对待的方法不一样,对待尊长,因为地位不同,对方方法和礼数不一样,对父亲、爷爷、太爷爷,对里长、乡长、宗族长,不同的人,不同的礼法礼数,又不失关爱和恭敬,又有良好的口碑,这样一来,仁和义就都做到了。这样坚持身体力行,也就自然懂得礼法礼数了,这是日常生活的习惯使然。按照儒家的礼法,家庭不和睦,子女教育不好,自己大家族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是做人有问题的,不能重用的。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前面说了识人,这里就说用人了。孔子又告诉姬蒋同学,底下的人不能得到领导的重用,在官职体系里尚如此,那鲁国治下的百姓,恐怕也根本没法治理好。这就是孔子对管理者的要求了,不但学会识人,还要学会用人,能让每个人得到相应的岗位,在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得到领导的信任,能让自己成仓,能在岗位上获得认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每个“怀才”的人,都能遇到伯乐。
做领导,要做每个人的伯乐,对家企业最基层的团队如此,对一家公司,一家企业如此,同样的,治国也是如此。回想起前面,孔子讲的“视诸掌乎”,了解下属,知人善用,就好像了解我们和使用我们自己的手一样,如果当时讲到“视诸掌乎”的时候,弟子们是不理解的,那此刻鲁哀公作为人本,孔子就讲了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案例,我们下期接着讲。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一葫堂主想告诉各位朋友,以上(包括以后)对中庸的解读,是站在职场人的角度来看的,与传统经典解读出入会很大,还请见谅。
以上文字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