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再认知(3)
一、研究状况
1.婴儿期原始资料的缺失,导致自闭症一般都延诊。
由于在儿童在最初二年内,父母或儿科医生大多不能识别自闭症,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是在孩子二岁了还没开口说话才担心的,所以自闭症的诊断都在是二岁后才进行的。有关二岁前的原始资料,只有部分家庭的家庭DV和父母的回忆叙述。所以某些二岁前不正常的早期迹象或被归为智力发展迟滞而耽误了。比如写《蜗牛带我去散步》的陈婕女士,她们得知儿子自闭症时已经两岁半了。
2.自我知觉感知测量的空缺
自我知觉量表,非智力迟滞的自闭症与正常同龄儿童自我价值认知度相比明显低,他们普遍感觉到了自己的社会隔绝与笨拙,但对于智力迟滞的自闭症患儿来说,这方面就不能经过测试而知了。
3.存在一些相关因素,但病因不明。
对于自闭症的研究,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些相关因素;例如自闭症父母的遗传,高龄产妇,出生脐带绕颈等导致的大脑缺氧,比如怀孕时环境污染,婴幼儿时期遭遇冰箱母亲。对于自闭症产生的原因,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认知加工的偏差或概念的缺失,第二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缺乏与情感相关的能力和交流,第三种观点认为是注意力控制和唤醒调节的问题。
4.界定自闭症的核心症状
确定一种病症的核心症状非常关键,只有在辨别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后方可对症下药。
自闭症患者不会在所有领域都存在缺陷,他们的主要症状集中在社会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和游戏玩耍能力(比如假扮游戏)和刻板效应方面。比如他们对文化习俗与社会线索不敏感,缺乏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本身有助于吸引他人关注,迎合或进入社交圈;但这一能力和机制以及伴随之产生的社会机遇,自闭症患儿拼命努力而不及。
但对待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因为极易与智力障碍(比如《欢乐颂》中安迪的弟弟小明疑似智力障碍)、阿斯伯格综合症、雷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 ,病人一般为女性。发病率为 4.4 / 10 万人,属于退化性的疾病。临床特征为女孩起病,呈进行性智力下降,孤独症行为,手的失用,刻板动作及共济失调)相混淆。
二、应对策略
1.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发展心理学有一项经典的研究。几十年前,玛丽·雪莉就作了一项关于婴儿早期运动机能发育的研究。(Shirley, 1933)她抽样调查了25个婴儿,从他们出生到15个月,定期对他们进行观察。她关注的是这些年幼的测试对象的运动机能在上述的年龄段内的变化。下面插图展示了她的观察结果。
婴儿出生后头15个月的运动机能的发育(玛丽·雪莉)雪莉所做的事情对于所有发展心理学家而言是很典型的:他们关注的是研究人的变化,然后按年龄整理他们的观察数据。比如她指出,婴儿在出生7个月后能够独立坐着,9个月大时能够扶着家具站立,11个月大时,牵着他的手就会行走;15个月大时能够独立行走。
另外根据《心理学入门》中的记载,已有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婴儿明显更喜欢母亲的声音(DeCasper & Fifer, 1980),新生儿用啼哭来传达最初的需求;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发出咕哝声,其中包含一些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都可能出现的语音;孩子大约在一周岁时能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词;比如他称木棍为“杆”,称小狗为“汪汪”。
自闭症再认知(3)2.合理培养,科学干预
不要因为他们是自闭症患儿,就忽视他们的正常成长需要。至于是放在特殊教育机构,还是正常小学,这要看孩子的情况和学校、社会的接纳水平。在美国这种接纳程度高的地区,很多可以直接纳入正常小学教育;在英国,政府免费进特殊教育机构干预、培养。在《蜗牛带我去散步》书中,陈婕女士建议自闭症家长尽可能先带孩子去特殊教育机构去进行假扮游戏、语音练习等正常后,才适情选择进入正常孩子学校教育。
另外还有一点,自闭症患儿,虽然一般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但有的孩子运动能力特别强,自尊心特别强等等,一定要尽早科学耐心地干预。六到七岁前,干预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