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怀人间日常散文

乡村II难忘那时过大年

2022-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诚信天下

小时候过新年,穿新衣,吃肉肉,放鞭炮,跑竹马,闹社火,热闹且快乐!在我的记忆里,过年那一月时间总是与好吃、好喝、好玩、开心、快乐相联系。所以,孩子们,过完旧年,就盼望着过新年,过年是孩子们一年的盼望。

腊月初,冰天雪地里,走在上学的路上,踩着脚下咯吱咯吱作响的积雪,我在心里就盘算着什么时候放寒假、距离过年还有多少天。大人们也在为过年做着准备。母亲趁着星期天将我的棉衣棉裤里面拆洗干净晾干,缝补好贪玩的我弄出的窟窿眼睛,撕开抻松片状的棉絮,重新衬上,重新缝好;母亲让父亲凭布票到街道供销社扯上几尺新布,交到裁缝部给我做上一身新罩衣。父亲忙着着手准备过年烧暖锅的木炭、搭火用的树根、上坟敬神的纸钱及年夜饭的主要食材等。

那时候,电磨子磨面很贵,父母在白天忙完地里的活,晚上回家将其它家务安顿好后,还要熬夜推磨子磨面,每天推一点,逐渐攒够过年的面。磨出的面粉白面攒下过年用,红面留下平时吃。

年就像一场战役的总攻一样,在发起这场总攻之前,还有几场小型的战斗,一次比一次隆重,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炮声越响枪声越密集。又像是一届奥运会,赛前还有小组赛、分区赛、热身赛,但开幕是除夕,高潮是春节,闭幕是人七。元宵就是冬奥会。

腊八节的前一晚,父亲要将五谷杂粮淘净泡好,为第二天母亲熬煮腊八粥做好准备。我用瓷碗舀上一碗凉水,放在窑外的窗台上。腊八早上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小伙伴们一路小跑各回各家,都奔着家里的那一碗腊八粥和瓷碗里的冰凌发起了百米赛跑。吃完饭,上学的路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向别人讲述着自己冻的冰凌东边高还是西边高,炫耀着自家的腊八粥样数多味道香。

二十三过小年,但杀年猪只是一个传统而已。那时候,我们整个村子能在保证完成生猪交售任务后,还能为了自家过年杀猪的家庭少得可怜!养猪,要么是为了赶年集卖肉的,要么是为了赎身给神还愿的。我们家口粮长年不足,根本没有余粮养生猪,为了完成生猪交售任务经常给人掏钱顶名额,所以从未有过杀年猪。但看过别人家里杀年猪,也吃过血馍吹过猪尿泡。

我们镇上一四七逢集,腊月二十三我们一家老小齐动员,一家人换上旧衣服,父亲用一根长长的木杆绑上糜芒髫箸或稻黍髫箸,母亲头上搂着一条旧包巾,我给大人帮忙扶梯子,清扫烟熏火燎了一年的窑洞的窑顶、墙壁灰尘和家具门窗上的蛛蛛网。打扫干净了,撕下窗户上的旧窗纸,拆下我写过的作业本,用面糊重新糊上,用给人要来的旧报纸把柜盖以上、火炕周围的墙壁裱糊一新。为二十四集上请灶爷做好准备!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腊月二十四是我们这里年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集市,错过了,就只剩下二十七一个集。过年的家用必须在二十四集上置办妥当,否则你就没有了选择和犹豫的机会。有的年份,二十七集上肉价飞涨,没提前置办的人,要么咬牙放血,要么少买,甚至让人遗憾,过了一个没肉的年。所以,二十四集,父亲除了要请灶爷,买香表,一定要打好过年的肉,买好调和和青菜,称上黑白糖水果糖,还要数上几块钱的核桃,购买年画和鞭炮,到裁缝部取回给我缝的新罩衫。有时还会给我买上一把小口琴,或泥捏的插着五颜六色羽毛的小口哨。

我们这里的乡俗是,年前,长辈或者比对方大的人要给晚辈或者比自己小的亲戚家的孩子送核桃。年后,晚辈或者比自己小的亲戚家要来给长辈或者比自家大的人拜年。长幼尊卑有序,不可乱套。过了腊月二十三,在年三十之前的这段时间,我就要跟着父亲去给姨姨姑姑家的孩子去送核桃。那些姨姨姑姑家早早地准备好了酒菜,准备着迎接娘家人或者外家人来给孩子长精神!

腊月二十几开始,就能听见大队院里梆梆梆的梆子声,咿咿呀呀的撕喊声,咚咚咚隆锵,锵锵锵的锣鼓声,那是村上的自乐班在排练。这些自乐班的演员、伴奏都是本村有艺术细胞和爱好的群众,他们每年这个时候自带干粮不请自到,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石子馍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独特的吃食。打馍的石子要质地结实能耐火烧的蚕豆大小的青石子,家乡的人专门从河道里捡拾回这样的石子,洗净晾干并给拌上清油或猪油,使石子的表面泛光油滑,这样打馍石子就准备好了。打馍时,将石子倒进一口平底铁锅中,用大火烧红,用一个木板子拨开,将擀开的乒乓球拍大小的馍蹄子埋进滚烫的石子中,来回翻上三翻,一个外焦里揉黄灿灿的石子馍就打好了出锅了。每年年三十,我们家乡都有打石子馍的传统,提前一天发好面,几家人约在一起,烧火的烧火,揉面的揉面,埋馍的埋馍,高高兴兴,欢欢喜喜,为过年准备着石子馍。石子馍一定要准备充足,足够正月初上吃。人们将打好的石子馍放进一个大盆中,上面用湿蒸布捂起来,吃的时候,拿出来还绵软如初。

年三十一大早,父母就将发好的一盆面端到提前约好的邻家去打石子馍。闻到了石子馍的焦香味的我也跟着跑了过去,看着黄灿灿香喷喷的石子馍,早已馋的流口水。邻家的阿姨说:看把娃馋的,刚出锅的热馍。赶紧给娃拿一个。我接过阿姨的热馍,咬上一口,那个香啊!无法言说。吃完了,我又双手捧着一个刚出锅的,左手换到右手,右手换到左手,心满意足、兴高采烈地回家去,将门前、院子打扫一遍,干干净净过大年。

中午时分,一家人分头各自忙活。父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麻纸,分成好多沓,用真币一反一正挨着拓在上面用手使劲地拍打,然后和在集市上买回的印制好的纸币打乱,找来一个干净玲珑的小笼子,与香蜡一起放进小笼里。把灶前的香表黄纸也准备好,放在靠墙的案板上。在准备好上坟的纸钱和祭灶的香表后,父亲把要煮的肉分开打好。母亲忙着蒸给灶爷献的和过年用的花馍和包子,还要擀好切好一大案面条,为初一早上的煎汤面做好准备。在父母亲忙活的时候,我拿着红纸去找村上能写毛笔字的老先生写对联。

那时候,我们乡下人每天吃着两顿饭,两点多吃了饭,我和父亲就赶紧到祖宗的坟上给先人们烧纸钱,烧之前先在每个坟头上分别点上一根蜡烛,插上三柱点着的香,告诉老爷老奶爷爷奶奶们快来捡纸钱,好好地过个好年。在烧纸钱的同时,父亲还要用土坷垃在每个坟头上压上几张,烧完纸钱后,我和父亲要向祖宗们磕几个头作几个揖,向他们拜年!愿祖宗保佑我们一家来年平平安安一切顺顺利利!

上坟回来,父亲让我和他洗了手脸,在灶前贴上灶王爷灶奶奶的像和两边的对联,上联:下凡降吉祥,下联:上天言好事。然后,点亮灶前的蜡烛,点着三柱香插在灶王爷灶奶奶面前的香炉里。父亲点着三张黄表纸口中说着吉祥祝福的话,和我一起给灶王爷灶奶奶磕头作揖。

我们这里把过年给大门上贴对联叫採门,採门必须在上完坟请回灶王爷灶奶奶后,并且等一家人都回到家才能採门,绝对不能把谁採在门外。所以,搭火、贴对联基本在傍晚时分进行。敬完灶爷和灶奶奶后,我就和父亲开始贴春联,我负责放鞭炮,父亲点着了早已搭好的老树根。整个村子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搭起了一堆堆熊熊燃烧的象征着红红火火的大火堆!小妹在一旁围着火堆跑来跑去,鞭炮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回荡在村子的上空。这时候,厨房里传来了母亲炒菜铲刀的撞击声,飘来了熟透了的肉香味!

三十晚上自家人要坐夜,一般是晚辈、年龄小的到长辈和年龄大的人家去坐夜。在到自家长辈家坐夜之前,母亲在准备好饭菜后,我们一家人先在自己家里小坐一下,相互祝福新年好!这时候,父母就会给我和小妹每人发几毛钱的压岁钱,我就小心翼翼地把父母给我的压岁钱折好装进贴身的绣花裹肚里。自己人一起坐夜,晚辈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给长辈敬酒,说上一些祝福的话,大人们要说叨说叨今年的家庭的收入及庄稼收成情况,问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好像开了一个家族年终总结会!长辈们给孩子们发上几毛不等的压岁钱。晚上回到家里,我总要清点一下我的压岁钱,晚上睡觉小手还压在裹肚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大人们给娃娃讲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早起,一早早一年,一懒懒一年。但我每年总是起不早,坐夜回来本来就晚了,人乏得不行。村子上总有人早早地就开始放炮了,原来人家坐完夜回去就放炮,放完后又去睡觉了。

大年初一一大早,母亲就早早地起了床,煎好汤,下好面,一碗煎汤面,汤汪面细,香气扑鼻。我在父亲的吆喝声中穿上了父母给我缝制的新罩衫,上衣是解放军叔叔的草绿色,裤子是蓝色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一家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煎汤面。把我幸福的,不知说什么好!母亲看着我连吃三碗煎汤面,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

吃完早饭,父亲带着我就去给自家的大伯、二伯们拜年,拜年磕头一定要长辈在前带头,平辈按年龄大小排队,依此为序。拜完自家的长辈,就去向村子上辈份高年龄长的老人们拜年!每到一家,长辈们将提前准备好的核桃、水果糖给我们逐人分发。拜完年,我的草绿色上衣和蓝色裤子的四个兜里鼓鼓囊囊。

我们村子全村两千多人,百分之九十九都姓张,老份分为东西南北四大院,全村十辈人,出门遇见不叫爷就叫叔,还有些要叫老爷。每年大年初一中午,我们村都有在村子中心的十字口喝茶的习惯,所谓喝茶实际上是一年一次排辈分论大小的仪式。十字口摆放着一个大四方供桌,供桌上放着供奉全村人共同祖宗的香炉、糕子馍、点心、水果等供品。由村子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着喝茶的仪式,由他吆喝着按照辈分高低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逐次祭拜。先由村子上的头辈人上香祭拜祖宗,向祖宗叩头作揖,然后由二辈人上香祭拜叩头作揖,依此类推,直至第十辈的末末孙。在祭拜祖宗的过程中,锣鼓队在旁边使劲地敲。通过这种仪式性的祭拜,人们就了解了自己在村子上究竟是几辈人,知道了该把谁叫爷该把谁叫叔。

初一的一整天,村子上的大喇叭都播放着: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整个村子都沉浸弥漫在欢乐幸福的氛围中!

大人们在十字口喝茶,我们这些孩子们则早跑到一边去漏核桃窝,就是找一个靠墙的地方,并排挖上三个小土窝,中间的大,两边的小,然后用步步出一定的距离,画一条横线。游戏规则是,约定每人出相等数的核桃决输赢,站在横线外通过猜宝猜决定先后顺序,轮流着双手捧着参与游戏的人拿出的全部核桃,站在横线以外向靠墙的三个土窝中滚,进窝的核桃则归滚核桃的一人所有,直至参与的人拿出的核桃全部被赢完,一轮游戏结束。如要继续,由愿意继续参与的人重新拿出相等的核桃,重新开始。有人兜里装的鼓鼓囊囊,有人则输了个精光,甚至有人因不服输打架或哭鼻子!

家乡人有个讲究,大年初一不出门,穷富都在自家过。大年初二开始到初四这几天走亲戚,大人带着孩子们到孩子的舅家去给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去拜年;辈分低的或者年龄小的到辈分高的或者年龄长的人家去拜年;新媳妇进门第一年,正月初二一定要跟着新女婿到男方的舅家去拜年,舅家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一定要给外甥媳妇发红包;正月初三新媳妇带着新女婿到娘家去拜年!第一年,新女婿一定要逐个走遍到丈人家的自家人。娘家人要专门安排人招待新女婿。但一定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能把新女婿灌醉了啊!

正月初五又称“五穷”,这一天人们一定要在自家过,千万不能去出门走亲戚,不能把自家的穷气带到人家去。早上起来,孩子们一定要早早地起来放鞭炮,从自家的窑洞里头往外放,要把自家的穷气赶出去。这一天,饮食要清淡,以素食为主。正月初七是“人七日”,一家人一定要吃关魂面,吃了关魂面,一年保平安。

过了“人七日”春节的气氛就淡了,人们又开始进入迎接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节奏了。初七是我们街道新年过后的第一个逢集日。集市上已经开始卖十五的花灯了,各村的社火已经开始了,那些狂耍的,走柳木腿的,在街道上你方唱罢我方唱,机关单位都准备了烟酒、糖果在门前接社火。人们追着前后看,然后评头品足哪个村子的社火今年是最好看。梁家村社火扮演的那一对丑角夫妻最搞笑!

社火队从“人七日”开始,白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转,老人孩子踩着锣鼓的鼓点追着社火队,各家在自家门前准备好了烟酒、糖果接社火,有人还把社火队邀请进自家院子里咚咚锵、咚咚锵跑几圈,锣鼓的喧嚣振得厨房的锅碗瓢盆嗡嗡响。据说这样可以冲掉晦气,迎来喜气,新的一年可以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发大财!晚上,社火队就在一处场院里跑竹马,什么“三英战吕布”、“刘备占荆州”,节目众多,数九寒天,天寒地冻,但人们的热情不减,锣鼓队的锣鼓震天地敲,跑竹马的人头上热气直冒,看竹马的人双目圆睁。我经常是最后一个回家。

现在春节只放七天假,人们总是匆匆地回,急急地走。但那时候,没过十五都是年,过年的热闹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的前几天,我们那些小伙伴就要在天黑前早早地点着噗呲呲,挑着各自的火罐灯笼、牛屎蒲沓灯笼、兔娃灯笼,走东家串西家,十五晚上是高潮,直至正月十六开学后的第一天晚上,我们还要再挑最后一晚上,然后相互用灯笼去撞对方的灯笼,等灯笼着火了,上天了,我们才高高兴兴地各回各家。

年,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嬉闹声中过完了。孩子们又开始了一年新的盼望!就这样在年复一年的盼望中,长大了,成人了!

岁月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回想起童年时代过年的那一个月好玩、开心、快乐的时光,总教人难以忘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