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回 盐铁令后酒类专卖 情报误李陵被灭族|大汉雄风|通鉴
汉武帝虽然用儒家思想治国,但更喜欢以法治国。但他的依法治国,更多地却是严刑峻法,喜欢任用执法严苛的官吏。各郡、国的二千石官也大多以严酷残暴的手段治理地方,但官府小吏和平民百姓对所谓的违法却越发不当回事。这个时候,东部地区盗贼开始兴起,大群有数千人,他们攻打城邑,夺取府库的兵器,释放死囚犯,捆缚、污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官员;小群也有百把人以上,到处掳掠,不可胜数,致使交通断绝。汉武帝开始只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负责督办镇压,但没能禁绝,于是又派光禄大夫范昆及曾经位居九卿的张德等身穿绣花官服,手持皇帝符节和调兵的虎符,调集军队进行围剿。有的大郡斩杀达一万余人,因帮助盗贼通行、提供食物而受到牵连被杀的,有的郡多的也达数千人。数年之内,大部分盗贼首领被抓获。但是,一些被打散逃亡的人,往往重新聚集在山川险要的地方,官府无可奈何。于是,汉武帝命人制定《沈命法》,规定:“凡有成帮结伙的盗贼兴起,地方官不能及时发现,或虽然发现却未能全部擒获,负责此事的二千石官以下直至小吏,一律处死。”此后,小吏害怕被朝廷处死,既使发现有盗贼,怕不能全部抓获,也不敢报告,各郡长官因害怕受到牵连,也让下属不要报告。因此,盗贼越来越多,而地方官上下串通隐瞒不报,空以虚文应付朝廷。
此时,暴胜之担任直指使者,经他之手处死的二千石以下官员尤其众多,威镇各州郡。暴胜之来到渤海郡,听说当地人隽不疑贤明,便请来相见。隽不疑容貌庄重严肃,衣冠整齐,暴胜之听说隽不疑到来,连鞋都没顾上穿好就急忙出来迎接,让进客厅坐定,隽不疑欠身说道:“窃伏海滨,闻暴公子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什么意思啊?隽不疑说,我虽然生活在偏僻的海滨,但久闻暴公子大名,想不到今天有幸蒙公子接见。我认为,当官作吏,过于刚强容易折断,过于柔弱则法令难行。应当既展示威严,又要施以恩惠,才能建功扬名,永远保持上天所赐的福禄。暴胜之同意并接受对他的告诫,回到京师后,上表推荐隽不疑。汉武帝任命隽不疑为青州刺史。济南人王贺也曾担任绣衣御史,负责追捕魏郡的盗贼,但他放过了很多人,被以不称职而免职。王贺叹道:“我听说,救活一千人,子孙就可得到封爵,我救活的人有一万多,后代会有人兴起吧!”颇有点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意思。
直指使者是绣衣直指的别称,掌讨奸猾和治狱。《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汉书·武帝纪》:“泰山、琅琊群盗徐勃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
这一年,汉武帝封归降汉朝的匈奴介和成娩为开陵侯,命其率领楼兰国军队攻击车师国。匈奴派右贤王率数万骑兵前往援救,汉军失利,退兵而去。
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二月,王卿因罪自杀,汉武帝任命执金吾杜周为御史大夫。
王卿是前年从济南太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的。执金吾是西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掌北军,权力很大。
朝廷“初榷酒酤”,开始实行酒类专卖。
三月,汉武帝巡游泰山,扩建祭天神坛,祭祀于明堂,并在此接受各郡、国的户籍、赋税簿册。回京途中,祭祀于常山,并将黑色玉石埋于祭坛之下。方士们等候神仙降临和入海寻找蓬莱山等事始终没有结果,而公孙卿仍以所谓“巨人的足印”进行辩解,汉武帝于是对方士们的奇谈怪论日益厌倦,但心里仍想着这事,仍然希望能遇到神仙。从此以后,方士们虽然仍然在谈论神仙之事,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四月,大旱,朝廷大赦天下。秋季,匈奴侵入雁门,雁门太守因畏缩惧敌被朝廷处死。
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正月,汉武帝在甘泉宫接受各诸侯王的朝见。
汉武帝征发全国“七科谪”和勇敢之士,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自朔方出塞,强弩都尉路博德率一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合,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三万自五原出塞,因杅将军公孙敖率骑兵一万、步兵三万自雁门出塞,打击匈奴。匈奴单于得知后,将匈奴人和财物全部迁到余吾水以北,然后亲率十万大军在余吾水南岸迎战李广利部。李广利与单于连续交战十余日,撤兵而还。韩说部也没有收获。公孙敖与匈奴左贤王作战失利,也撤兵了。
“七科谪”原来是秦朝惩罚犯罪的官吏和商人的一种制度。汉武帝时期,因连年用兵,兵源不足,继承这一制度,征发七科谪随军打仗。具体是“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也即犯罪的官吏、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者、父母有市籍者、大父母有市籍者。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征大宛时,朝廷曾在全国征发过这些人为卒。
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去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回。公孙敖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根据匈奴俘虏交待,李陵教匈奴练兵以备汉军,所以我无功而返。”汉武帝大怒,下令将李陵全家满门抄斩。不久后有人报告,帮助匈奴练兵的,是原先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所为,不是李陵。李陵得知后,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把他藏到了北方,直到大阏氏死了,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都受到重用。卫律在单于身边用事,李陵则在王庭外,有大事才到王庭议事。
四月,汉武帝封皇子刘髆为昌邑王。刘髆是李广利的姐姐李夫人所生。
人在江湖飘啊,哪能不挨刀啊。大将军李广一家的命运实在悲惨。先是,汉武帝用皇亲国戚卫青主战,而给李广老弱残兵,致使李广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毫无建树,却又面临着问责的厄运,不得已而自杀。李广的儿子李敢在陪汉武帝狩猎时,被票骑将军霍去病用箭射死,武帝竟然隐瞒真相,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待李陵想建功立业,武帝却又不肯给他骑兵,只给了五千步兵。李陵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十一万骑兵,几乎全军覆没,不得已只身投降,而武帝却本是希望李陵以身殉国的。待到武帝接到错误情报而夷李陵全族,更使李陵悲愤。司马迁凭自己的对李家的认识而判断,认为李陵断不可能无故投降,有可能是在寻找机会再为汉朝廷出力,故极力为其辩护而遭腐刑。李陵杀李绪,固然有怨恨他致自身被夷族的原因,不知道里边是不是有杀汉奸的味道,如果李陵确实是为汉朝廷着想的话。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也算是一桩无头公案,具体原因无从得知。王夫之认为,李广贤德,但光有德行是不够的,特别是军事战争,是需要以胜败论英雄的;司马迁写史,是夹带着他的私心的,李陵之降,罪行昭著,不可掩饰,他带五千步兵去打单于,是他自炫其勇;说他留下性命,等待有朝一日报效祖国,后来李广利征匈奴,李陵率三万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七日,那又怎么说?
但李陵确实是报着为汉朝廷出力的本心、有着为汉朝廷血战的行为的,即便也有着炫勇、建功的私心。
汉武帝性强势,刚愎,说他穷兵黩武似乎也不符合实际。其时,匈奴实力正盛,面对匈奴的频繁侵略和骚扰,文帝、景帝时国力尚弱,无力全击匈奴,只能先采取和亲政策,把问题留给了下一代去解决。而武帝性强势,又有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此时不攻击匈奴,更待何时?但在相权尚未能与皇权抗衡的形势下,皇权独大,于是武帝任用内亲,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而不重用外臣,这才导致李广一家的悲剧。王勃认为李广难封,不是武帝的原因,武帝是圣主,而李广只是时运不济。但王勃却忘了武帝的偏心。无论如何,汉武帝任人唯亲这顶帽子还是应该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