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类历史今日看点

君子之争

2016-10-29  本文已影响243人  金俊杰
司马光出生在光州,取名一光字以作纪念,籍贯在涑水,世称涑水先生。卒赠温国公,谥文正,后人亦称其为司马温公,司马文正公。少时博闻强记,名动一方,更是以砸缸救人,名动天下。20岁参加科举,高中进士甲科,进入仕林。

十年后遇到一个贵人,此人是北宋名相庞籍,他在庞籍的赏识和举荐之下最终担任朝廷史官,在馆阁任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国史图书,在太常礼院任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礼仪典籍,为日后著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庞籍之后,他遇到了人生里的第二个贵人,这个贵人更加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包青天。说来有趣,在民间的戏台上,庞籍是包拯的死对头,戏说里的这对黑白冤家都成了司马光的人生导师。真实历史上的庞籍并非奸臣。

包拯之后,他所遇到的最后一个贵人是有宋一朝看人最具眼光,北宋政坛最大之伯乐欧阳修。欧阳醉翁对其下的定语是“德性淳正,学术通明”。短短八个字,总结了司马光一生的德操品行,这短短八字,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豪的荣耀。在欧阳修的大力举荐之下,他正式步入翰林院,成为当时名声最显赫的大学问家。

早在包拯手下任职期间,司马光就结识了王安石,王安石年长司马光两岁,也是包拯的部下,他们一度共事过后,都钦佩对方的品德学识,成了惺惺相惜的好友,历史很反讽,司马光和王安石这对熙宁变法时的死对头竟然在最初的时候私交甚笃,是互为倾慕的知交。

公元1068年,在延和殿,在皇帝面前,司马光第一次和王安石在公开场合进行了大辩论,延和殿廷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无论是坐山观虎斗的皇帝,还是置身事外看热闹的大臣,还是唾沫星子满天飞的正方反方都不会料到,这次小小的争论就好像蝴蝶扇两扇翅膀,会在将来发生一场摧枯拉朽的龙卷风。1068年的那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晴空。文质彬彬,穿着体面的老先生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平常,实际情况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引爆了一枚核弹,其威力谁都无法评估出来,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因为这是熙宁变法的开端,这场革新在历史教科书里有一个更加熟悉的名字——王安石变法。

直到很多年后,司马光想起那天在延和殿发生的这一幕都会痛心疾首,他为自己无法将变法扼杀在摇篮里而感到遗憾,祖宗之法不可变,一变,国家的根基就动摇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在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司马光一次又一次回击。于事无补,延和殿廷辩后第六个月,新法正式施行。

那么,这次廷辩都讲了什么?

王安石说: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我有办法在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不会增加人民的负担,不会损害人民,利国利民。

司马光说:民不加赋如何国用饶,要想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必然是要向人民增加赋税,从而损害到人民,利国损民。

王安石说:需要在体制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倒一切重来,创造出有利理财的制度和环境,国家帮助百姓理财,在百姓增加收入的前提下,国家再提高赋税,如何会损害到人民?

司马光说:华夏自古是农耕社会,再说我朝人口众多,不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如何养的活这么多人,人人都去搞理财,那么谁去耕地?哪来的粮食供人吃喝?

用现代的比喻打个比方,司马光认为天下有100块钱,皇帝有50块,百姓有50块,如果让皇帝拥有60块,那么必须要向百姓哪里掠夺10块,百姓的口袋里也就变成了40块,百姓的利益被损害了。王安石认为天下有100块钱,想办法让100块变成200块,那么皇帝拥有100块,百姓也拥有100块,皇帝收入增加了,百姓收入也增加了,国家获利百姓也获利。

如何让100块变成200块,这是熟读四书五经的司马光永远都想不明白的问题。治国就得靠以农为本,轻徭薄赋,施行仁政,治国靠的是孔孟那一套学说,而不是靠什么理财什么变法那一套歪理邪说。

司马光第一次和王安石怒目相视,在司马光的眼里,这个曾经情同手足的好友,变成了梦魇,而且这个梦魇有可能会纠缠自己一生。

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顼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说的都有道理,王安石也好司马光也好,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他们的论战是抛却个人利益的君子之争。但是他更愿意采用王安石的主张,这是开源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当变法运动在皇帝的强势支持下轰轰烈烈展开,司马光轻叹一声,介甫给天下开错药了!然后他甩甩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很潇洒地去了洛阳。

宋朝的洛阳叫河南府。东京开封、西京河南、南京应天、北京大名,为大宋王朝的四京,四京中河南府洛阳自是天下之中心,洛阳牡丹甲天下,这里是属于牡丹花的城市,也意味着这里属于富贵。这里有最旖旎的风情,最热闹的生活,最隐逸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国子监在洛阳,众多文臣遗老和文人学士也多汇集在此,所以司马光选择了到洛阳去韬光养晦。

在政治上,他败给了王安石,好像一下子败的山穷水尽,但是稳重如司马光者会被艰难险阻吓倒吗,他毫不惧怕,即使山穷水尽又何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天边云卷云舒,男子汉大丈夫自当宠辱不惊。

理想虽败,生活犹荣!

他司马光的名气天下谁人不知,他可太出名了,在少儿时期就以砸缸救人一事传为天下美谈。《宋史》这样评价他“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老师欧阳修这样评价他“德性淳正,学术通明”,他自己这样评价自己“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我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只是我平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

有句彦语叫“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堂堂正正的大君子,天下人更是相信他,尊敬他,以致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人山人海,人们要争着一睹司马君实的风采,甚至有的人爬到房顶去看,踩碎不少瓦片,爬上高树去看,折断不少树枝。

他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冷静和持重!进士及第那时,皇帝在琼林苑给新科进士设闻喜宴以示勉励和恩宠,按照惯例,参加者要把花插在帽檐上以示荣耀,内侍捧出还带着御花园清晨露珠的鲜花,供未来的国之栋梁们佩戴,他们都恭敬地戴上,山呼万岁。唯独司马光认为男子簪花有失古礼,巍然不动,旁人规劝:圣上所赐,不可不受。他才勉强簪上一朵。

宋国之富让士大夫声色犬马,让百姓歌舞升平,宋人爱诗画,爱花草,爱茶酒,爱山水,爱歌舞,爱美人,宋人爱一切丰盛的年华,爱一切浪漫的时光。唯独司马光,一切享受都与他无关,他只爱埋头看书著书,心里填满了浩然正气,脑里装满了治国良策。夫人不能生育,就急了,亲自挑选美人为夫君纳妾,送进司马光书房,司马光只顾埋首书堆,不正眼瞧一下,美人为投书呆子所好,取出一本书搭讪:大人,此为何书?司马大人肃立拱手:尚书。随后再次埋首书堆,美人顿觉无趣,失望而退。

清贫,乐道,省吃,俭用,是他一生的原则。当时的大官王拱辰的家是豪宅,同是大官的司马光的家却是陋室,时人编了一句顺口溜: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到了洛阳,他过上了如愿以偿的生活,终于有了足够的时间和耐性去编撰他的那本《通鉴》。多年以前,他深感历代史籍浩繁杂乱,读史者难以遍览,是不小的烦恼和遗憾,只有撮取其要,重撰一部集历朝历代史书精华的通史,方可大快人心。暗暗下定决心要著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来这部史书就是在洛阳完成的,因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最后定名为《资治通鉴》,历时十九载完成,十九载的含辛茹苦,十九载的苦中作乐,十九载的寂寞寒灯,十九载的江湖夜雨。和喧嚣相离,和孤寂相爱了整整十九载。外面王安石在一步一步下着他心中的大棋,这里司马光在一笔一笔写着他心中的历史。

在洛阳的史书堆里抬头,司马光意识到,总有一天会和王安石再启君子之争。总有一天会人亡政息,那也是争斗结束的时候,想到这里,内心难免悲凉四起。

插图:汪桂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