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

2018-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waterbee

前段时间得知高中教我语文的熊老师去世的消息,或许那会刚经历大学一位老师的去世,我有点懵,没有体会到现在的感觉。而此时,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我最后都没能跟熊老师聊两句。

记得他推荐我们写随笔,我坚持了三年。直到高三晚自习大家奋笔疾书写作业的时候,我还能花一整节晚自习写随笔。这是那会不多让我能体会到新鲜空气,自由思想的事情。

后来对语文这块越来越有兴趣,所以高三的时候我担任了语文课代表,跟姚哥一起。会在黑板上布置当天的作业,会在晚自习的时候去熊嗲那搬作业或者试卷来发给大家。我对每一个让我在自习课可以出去自由活动的事情都特别喜欢,所以特别喜欢当这个课代表。

熊嗲上课从来不会强制我们听课,所以我特别喜欢语文课,而且熊嗲经常会在上课给我们发一些阅读材料,在那种环境下,真的很难得。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篇是某个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校长的发言,熊嗲还评价这才是升旗仪式上应该有的发言。

由于是课代表,我那会经常批改大家的作文,每句每段特别细致地批改,写建议。熊嗲会夸我改的好,所以后来写作文逻辑不会乱,熊嗲也会夸我作文写得不错,这些都给我莫大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阅读和写作,自然也就关心下社会新闻,脑子里思考些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进大学后,基本没有在认真学习功课,转头就加入了社会科学的读书会。借阅书籍,写总结和感想,参加讨论会,认识朋友,举办读书沙龙。而这个读书会,正是由我前阵子去世的梁老师所创办。

我出国这一年,接连去世了两位恩师,我都没来得及最后说几句话。此时此刻心情非常复杂。我不想说什么漂亮话,想直接面对生死这个尖锐的问题。

生命是什么,生死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有太多人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定论。人类经过了亿万年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程度非常高的生物,所以人类生命的逝去非常震撼人心,哺乳动物的死亡也基本是这样。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生老病死就是自然规律。

小时候对待死亡只会害怕,或者以为自己是神仙。自从2015年接触克里希那穆提和佛法,我就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到现在我心态稍稍平稳了一点,对这个问题比较认可的是在《僧侣与哲学家》中看到观点:“在轮回的项链之中,并没有穿过珠子的线。”

我对此的理解是,意识和能量绝对不会消失,但是以某个人为表现形态的意识和能量消散之后,并不会再以这个形态聚集。比如说,组成笔者这个个体的意识和能量只是暂时聚集形成了笔者,作为这一世的“珠子”。而“我”之所以不会永远存在,是因为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有始就有终,有呼就有吸,有生就有死,所以当某颗珠子消散之后,意识和能量会回到“本源大海”再重新聚集成为新的个体。

当然,笔者还是挣扎在对自我的坚持和对死亡的恐惧之中,这太难了,估计我这辈子也不能放下自我。

但是转念一想,为什么要放下自我呢。人类,爱亲人朋友,留恋美好的事物,悔恨过去,向往未来,关心远方的其他人,或者讨厌远方的其他人,追求偶像,喜欢音乐,喜欢跳舞,喜欢看体育比赛,偶尔吵架对骂,争得面红耳赤,喜欢猫猫狗狗,爱吃猪肉牛肉,喜欢玩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工作,有完全不同的政治倾向,过着热热闹闹的社会生活,想偷懒又想赚更多的钱,想有更好的物质享受,跟父母吵架,跟朋友出去嗨,失恋了很痛苦,找不到工作很难过,跟朋友撕逼了不开心,游戏打得烂还要骂队友,看NBA都能生气,喜欢上网看新闻,看八卦,描述乱七八糟的心情,看温暖搞笑或者是无聊的视频,从不停止发明新科技,又担心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时不时还思考下哲学艺术和宗教问题。

人类挺可爱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在地球亿万年的历史中,竟然演化出了人类!在和其他几亿精子的竞争当中,在和无数细菌病毒的抗争之后,竟然存活下来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活着,活过,本来就是喜大普奔的事情。

思考到这里,我的情绪经历了很大的起伏和变化。有情绪和情感,这不就是人类最可爱的一点特质吗。所以我为逝去的人伤心难过,又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开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