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西方小说
《母亲》 高尔基(1868~1936)年 俄国作家
这一部小说相信有许多人都看过的,并都记住了《母亲》被逮捕时说得那一句;“真理,是血的海洋也不能扑灭的”,就像是他的散文《海燕》中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样,都深深地植入在我们几代人的基因里。
我在看这一部小说时,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是在“文革”的期间,是在一间没有人住的昏暗的小房间里,相互传阅地看着夏衍翻译的竖排本的纸张粗糙的被翻烂了的散了架的书。那时的那一种如饥似渴的聚精会神的若无旁人的读书氛围是今天所没有了的,也不会再有了的。
我以为,作者是用细腻的笔触去刻画了一个逐渐觉醒中的,在黑暗和愚蠢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底层的劳动妇女形象,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召唤,慢慢地走向反抗并引领更多的人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含义扩大化了的母亲。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母亲》,在世界电影节放映之后,更是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强烈的反应。让人们重新去认识了这一部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小说的潜在的内涵价值,它就像是一条滚滚流动的伏尔加河那样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又以为,小说创作的成功,是传统的写实方式与创新方式的密切结合的典型案例,也标志着作者在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探索中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许是我们所受的那个年代的传统教育和美学教育和艺术熏陶太多太多了,就更能理解在《母亲》中所体现出两种倾向的和谐统一。一种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所激发起的愤世嫉俗的义愤填膺的批判激情。另一种就是由于目睹了旧生活秩序的动摇而引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浪漫主义的感受。当然,这一种浪漫主义的感受,并不完全是作者的主观情怀的抒发,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的俄罗斯革命的土壤里,也蕴含在俄罗斯历史革命的必然的因素里。所以说,作者用人类最崇敬的心情和语言来表达对母亲抚育的敬爱,对探索人的觉醒和人性的完美是成功的,在世界的文学史上也是值得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巴金也说;他带着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走进文学世界,把俄罗斯大革命的健康气息带给了世界各国的读者。高尔基自己也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是黑夜,暗无天日,漆黑一团,真理是用血海也扑灭不了的……鼓舞大众奋起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充满爱的新世界,必须拥有像母亲那样的一大批觉醒了的觉悟较高的饱受欺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士。
所以我在想呀,作者是在现实人物背景的基础上,以夸张,比喻等手法创作出一个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非常具有感染力的生动丰满的母亲的形象,是多么的了不起,又是多么的了不起的一部伟大的作品。
所以我又在想呀,深刻而又深远的伟大的作品是不容肤浅的低下的人去喧嚣几声就可以抹煞得了的。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和艺术美学的角度来平心静气地阅读和鉴赏都不失为一部上好作品,都不失为一部里程式的上好作品。
我喜欢高尔基的小说,只是在看他的小说的年代离现在太久远了,再重新拾起来看,也没有了那个年代的精力和激情了,只是希望我们的小辈们能看上几本,是会有那么一点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