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渲染
正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熟读大量文学经典的时候,父亲赶考却铩羽而归。
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考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需要下过某等的苦功夫,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要一般正常的智力。
但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而不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苏洵也是如此。
苏洵虽然自己未能考中,但对儿子能够高中却深信不疑,而苏东坡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正好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便借着那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录取。
在苏家,和东坡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
小苏名辙,字子由,晚年隐居,自称“颍滨遗老”,因而有人称他为“苏颍滨”。有时又因其文集为《栾城文集》而称之为“苏栾城”。栾城距北平以南之正定甚近,苏姓远祖二百年前,是自栾城迁至眉州的。
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
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
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
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
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
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东坡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他毕生对伊人念念不忘。
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