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也得说说-高考之后
放心我不会来什么祝福、祈愿。高考就是一场成人礼,只是这样而已,既已确定,不固不执,顺其自然。不要期望大学来实现你儿时要当科学家的梦想,你要是好学,即使把你放到工地上搬砖,你也会自觉自愿地看书、学习、思考、有所成就;也别指望大学作为什么的敲门砖,一个骨子里吃软饭、傍大款的始终是懦弱而注定庸碌无为、自甘堕落的。高考就是一场成人礼,这是距离我高考六年后越来越深地体会,从此以后你就是大人了,你要开始自己思考未来并且更加偏重实际方面,你要开始为自己作出选择,同时从今天起你身上要负担的责任也会一天天加重,体会到人生是自己的更深层的含义。就是这样,高考什么都决定不了,若干年后你现在所掌握的那些知识点不会记得多少,但心态正了,往前的路也就平坦了。
可惜自己也是高考后很久才有了这些达观的体会。上初中的时候自己成绩好,那时的好完全是出于兴趣,那时我的脑海里完全对第一、第二名没什么概念,不知道成绩好意味着什么,即使到了中考。那时就是热爱数学,热爱物理,热爱的程度可以使我上学的路上还思考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什么习题,是自己以教科书里教授的概念为引线对这个世界的存在,我的存在的思考。我还深深地记得有一天晚上看完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我的灵魂被震惊了,原来还可以这么去思考这个世界,那晚我是如此坚定地决定以后要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作一个兼具理智和想象的对这个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充满思考的人。一个人如此年轻就有了终身追求的事业是有福的。确实,我毫无意外地考取了我们那里最好的高中,高一的时候还好我对成绩还是没什么概念,虽然名次中等,但我不以为然。那时我有一位好友很喜欢买各种习题册,有天我在他那里看到了一本奥赛的题册,出于好奇就借过来看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晚自习匆匆地把作业做完,就开始折腾这些题。效率是很低的,完全不看答案,也没有指导,一晚最多也就两道题,有时好几天都拿不下一道。但我不慌不忙,因为我热爱那种思考的感觉。后来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自己的心完全变了。成绩是下滑的,因为自此每次考试我看到那些题目思考的方式完全不上轨道,看着这些考题我很容易分神想到其它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方面,有时这种分神完全是入迷式的,从此成绩一蹶不振,自己慢慢感觉到被老师疏远了,然后一切都变了。那么奥赛书完全被废置了,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慢慢的去解个习题,但成绩就是提不上来。我有两件事记得很清楚,一个是语文,我一直有写日记,阅读书籍的习惯,读过的书不少,写过的文字也是很可观的,初中时语文我根本不作任何习题,考试120以上完全不是什么难事。可我实在想不通自那以后,语文积累各种笔记,成绩却不堪设想,勉强维持及格而已。那时真有一种越是努力越是差的感觉。另一个就是物理,那时的心态是这样的,我总觉得物理老师是看不起我,歧视我的,嘲笑我的。而我又非常希望获得他的重视和好感,有一种想要讨好他的心态在作祟。越是抱着这个心态,越是考不行,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结果是我的物理考过49分,满分120呀。那天我真的一个人躲起来嚎啕大哭,我可是个男生。然后下午平复了心情一道一道又把整个试卷作了一边。一个励志的故事的发展是以后我的物理腾跃而起,事实是它仍然只维持在一个中等偏下的水平。当然以上我指的是考试。后来想想很可能是高一高二那会折腾那些奥赛题,使得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这种模式的特征是思考是专注的,但思考的方向、方面却是发散、多元的、跳跃的。而我们的试题都是基于一定数量的知识点排列组合加上其它一些迷惑技巧,它本质是要你按确定的方向去思考的。同时我的那种思考模式是不计时间的,事实上我没法顾及时间,因为那真是一种入了迷的状态。一个例子是,我的高中班长有一次向数学老师问一道题的解法,老师看了十几分钟也没头绪,马上又要上课就把这道题放下了,我就顺便拿过来看看,然后接下来的一堂课我什么都没听进去,完全靠心算把那道题给解了出来,那张我写答案的一页纸还被班长“永久收藏”了呢。但我不是吹自己比老师还厉害,我想说的是在思考那道题是我已经思考到一些有关微积分方面内容。而我写了这么多,想说的就是别让别人的规定围住了自己的思维,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但那时却无法那么达观,随着高三各种考试的排山倒海般的用来,我自己就像头被蒙了一层塑料袋,无法呼气却拼命挣扎,然后恶性循环。最后还好,饿死的骆驼比马大 ,考了个一本。
啰嗦了这么多,本来要写什么也给忘了。但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没什么第一、第二,也不要把马云什么的当作追求。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活着,自己居然可以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能够感知自己存在的生命在这个世界活动。能够给周围发生的一切以自己的各种解释。一句话表达就是:思考是人最大的乐趣,不要因为高考,以及接下来更多更实际的考而遗忘了这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