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影评-DJ有时音乐是你,另一个自我复活的地方那些年,我们读的那些书

[晴耕雨读]虽然错过,但不会遗忘

2016-06-06  本文已影响29人  djfish
《回到苏联》

本人不是披头士的乐迷,对于他们也印象仅限于蘑菇头,还有他们的一些经典歌曲。

当年在伦敦转悠的时候才知道Beatles的影响力,乐迷真多啊。后来看了一个纪录片讲他们四个人拍电影的事儿,嗯,有点儿意思。

我最开始知道披头士,还是上英语课听老师介绍的《Imagine》《Yesterday》,完全因为吐字清晰,便于英语学习,哪里懂什么摇滚精神。不知道是我们的悲哀还是摇滚乐的不幸,或者有助于学习英语也是披头士能风靡的一个原因呢。

四人经典造型,很多乐迷们都喜欢到Abbey Road,模仿他们这样走一遭

看了这本《回到苏联》,渐渐明白了披头士为什么会被大众喜爱。他们代表的摇滚乐精神刚好契合了当时苏联人民长期压抑的情绪释放需求。音乐可以传达的永远比文字要多,流传也要广,即使语言不通,但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越是有压迫的地方越需要有个释放的缺口。披头士的音乐之于苏联人民就是这个释放的出口,所以说撕开了铁幕的一角,苏联不是个说英语的国家,当时的摇滚乐迷唱英文歌本身就是冒险,但也是摇滚中叛逆因子的一个绝好体现,强权铁腕可以阻隔乐队访问,但挡不住音乐的流传,总有通道会得到你想要的,因为精神不死就有传承,多年后披头士的红场演唱会历史意义也在于严防死守多年的一种音乐如今被官方欢迎了。是俄国对音乐的开放,也是对西方文化的包容。里面作者采访伊万诺夫,他回忆竟然是“我是从披头士的歌词里开始真正学习英语的”。好吧,披头士确实也是英语全球化推广大使啊。

Lennon的《Imagine》里面传唱的经典句子

书里写了很多对苏联人披头士迷的采访,解释“西方最终打赢了冷战,不是靠核导弹,而是靠披头士”。

而披头士为什么在国内没有掀起波澜,影响有限呢?

这要先从摇滚乐说起。摇滚乐是40年代末期起源于美国的,到60年代形成一股热潮,披头士刚好是60年代初成立的,赶上了席卷全球的摇滚风潮,或者说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音乐。可惜摇滚最鼎盛的时期,也正是国内最闹腾的一段,我们并没有赶上披头士的洗礼,所以当时在国内披头士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更不知摇滚为何物。最根本还是当时对外语的接受度不高,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少,还停留在打倒美帝的阶段,对于西方靡靡之音避之唯恐不及,我们听的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革命歌曲,国家需要的不是叛逆和批判现实而是热火朝天搞运动,那代人就此错过了披头士。

1988年内地摇滚乐黑豹和香港的摇滚乐团Beyond的合影

中国的摇滚乐出现的较晚,80年代初才有第一支摇滚乐队,90年代初推向高潮,崔健,家驹,大江南北的《一无所有》,《无地自容》,零点,唐朝家喻户晓。但凡有点儿摇滚情结的80后,K歌必吼几首Beyond。摇滚乐以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还有与主导价值观的偏离或冲突为基本精神特征。哪怕是后来的许巍,汪峰,一首首呐喊一样的发泄心中的情绪。几十年过去,流行乐坛几经变迁,摇滚仍有他的一席之地,就在于它的精神,一种人类本性在音乐上的发泄,不只是歌曲,更是一种情绪。明显我们有了自己的摇滚乐,结果披头士还没进入就已经有些过气了,成了英文课堂的教学例子,单纯的好听上口的歌而已。他们表现的青年失望、低落和愤懑的心情,以及文化解放的诉求,已经由本土的流行音乐完成了,精神不死足矣。

​乐队的兴衰可能与时间地点紧密关联,但音乐不会,没有国界,传递的精神也是共通的,无论是披头士还是本土流行乐,都不会被遗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