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层如何才能勇者无惧、富而不辱、殆而不亡的价值数理分折?

2023-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林汉扬

      恐惧是指主体面对强大竟争存在,或不能适应大环境趋势对象时,对象变得不确定不可控,而产生害怕被环境变化发展所淘汰或损害自我价值的无助无奈状态。如果你所面对的竟争存在弱小到可以忽视或大环境趋势能适应时,对象变得确定可控,就不会产生害怕被环境变化发展所淘汰或损害自我价值,害怕失去“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占有的价值财富和权力而所体现的无助无奈状态,也就是没有安全感。一个人如果能面对竞争与环境未来的变化以平常心对待纷纷扰扰的万事万物之份纷争与得失,顿穿虚无,加减求空,化整为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无挂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超脱于一切众生的颠倒相,以不在阴阳五行中的视角看问题,避免陷入众生所处境地的妄想执念,就能达到了与道同一的涅槃境地。像天地自然规律看待万事万物的变化是一样,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以其是否符合自然价值规律发展。

老子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说要以天心为吾心,以天道为吾道,“以天为盖,以地为床”进入与天地万物齐同的“吾将丧我“的忘我无我境地,我心亦将无畏。

天地有天地的规律,社会组织也有自己的规律,吾有吾的规律,万物的枯荣死生与运转有其各自的规律,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我们只是要去掌握它的省力价值杠杆原理,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去撬动它实现最大的补偿。所以,选择不加以过度干预的“无为”来遵循规律的态度。以主观的耗费劳动力趋于零,借助利用环境势能以及一切自然资源使用价值向确定可控的方向为吾所用,故“无为”并非不为,而是要无为而为,才能比别人更有效率,在竞争中不争而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竞)争,有竞争就有选择,司马迁在《史记》说:“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任何社会组织为了满足自身的存在与可持续性发展!也会对组织有价值的人进行选择,组织是由各个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谁的劳动力使用价值更大,产生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多。组织就会赋予能为自身带来发展的人更大权力,谁的话言权就更高,作为组织管理者想要带领组织可持续安全稳定有序壮大发展,必然要统一组织的成员同心同行以壮大发展组织的价值理念为目的,而对其中有异心不遵循此道之人约法规定进行纪律限制,以保持组织的进退有度纪律严明来约束成员避免高耗低效损害整体的腐败,否则,就会产生臃肿庞大的体系,掉入不确定不可控的失控状态。其中为争权夺利而不顾整体共同利益者是为“道不同,不相与为谋”。法生于道,故应以合道的法制之!而“正义就在于你的行为不致于害怕引起别人的愤恨”,进而你就会致力于因为无畏而引起别人喜爱的行为。

《道德经》又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意思是:这使我只要稍微地有点常识,都会选择在宽敞平坦笔直的大道上行走,而害怕受到看似更近捷径便利的小道所诱惑,因为它实际可能是充满陷阱坎坷崎岖难行的岐途。正道虽然安全平坦,但世人却喜欢冒险走邪径追求捷径。朝政制度腐败到极度弄得农田荒芜粮仓虚空,而上层却仍然追求穿着华丽的服饰,并佩带着锋利的宝剑,过度追求精美的饮食而铺张浪费,把社会资源囤积占有使他们富余而下层却不足,这样做过度的凭借制度的不公和基层赋予的权力来剥削不叫做强盗头子又是什么?这不是正道啊!

  对于价值规律(道),我们是反对还是服从,是赞美还是诋毁?这些看起来,虽然都是对立面的东西,看似都是人所处的相对立场不同而给它们的定义不同而己!但以私(小)道替代公(大)道,就是小人的邪道行径,不能识世务审大势而仍然坚持少数人的利益共同体为价值实现的行经,终将不可持久!

    当然,任何社会组织要想存在可持续发展,其生存基础不仅仅是组织内部成员,而应根植于整个社会的人民,以及由单个人民为基数构成的其它组织,尤其是作为一个政治组织,要主动以开放系统状态与基层人民和其它社会组织互动,公平公正价值生产、交换与分配和消费投资的价值规律办事,他们才是社会选择的根本对象环境,对于破坏社会稳定的敌人应加以缚束和正法。能体现符合这个法则的就能代表与法(道)同一,行为秉公秉正办事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有何惧之有?这就是作为管理层“勇者无惧”的底气所在。除非,作为组织管理者以公谋私,脱离了基层就会走向对立面,上梁不正下梁歪。

        按我的价值杠杆平衡原理:Tq=Ld,如果谁在同一单位的劳动力价值耗费(T1)与现有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d1)结合下,同一单位T更能有效满足组织的发展需求,发挥更大的劳动力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q1),为组织带来的满足程度或倍数(q1/d1)更大,那么,当他的劳动价值补偿(L1=T1q1/d1)就更高。当q1/d1≥1时,L1≥T1,有L1-T1=M1≥0,以组织用工资Ⅴ作为劳动力价值T的价格报酬时,说明L1/T1>1→L1-V1=M1≥0,或把大于0的剩余价值M1对组织分享推平在整体中成为总劳动价值L=L1+L2+L3...Ln中除L1之外的其它劳动价值从而工资回报提高,把M1反哺于社会整体得到基层的尊重需要层次的满足,来获得不能以钱来衡量的自我价值实现,这是身虽死而名留千古。

        而以公谋私,脱离了基层走向对立面者,则为组织带来的满足程度或倍数(q1/d1)更小,他的劳动价值补偿(L1=T1q1/d1)就更少。以q1/d1<1时,L1<T1,有L1-T1=M1<0,当组织用工资Ⅴ作为劳动力价值T1的价格报酬时,说明L1/T1>1→L1-V1=M1<0,从他人的劳动价值L2、L2、L3...Ln与总M中,用掌控组织赋予的权力掠夺盗取公有财富转化为私有。就会走向相对的对立面与大势为敌。所以,对于大道的运行趋势应顺而不可逆,就像驾舟之行顺流而行要比逆流而行更省力一样,明天这个道理就会明白自身的渺小,知不可为而为之,就会如“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此中道理,不可不畏,否则,就难以明哲保全自己使之全身而退。

        用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用价值论分析就是:

知人自知,信息对称,供求互补;

胜人自胜,良性竞争,效率取胜;

知足知止,诸贪不生,适可而止;

富而不辱,自足自尊,明哲保身;

寿而不殆,名留人间,神而不死!

  注备:

知足知止:按劳动价值分配,得到该得的,不跨越过界,控制止步在边际为零之前,才能价值最大化。

不辱:明哲保身不会遭日后算账自受其辱。

自尊:尊重需要层次的价值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