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个性化”泯灭了你的“个性”
昨日产品同学在微信群里问,大家收到促销推送了没有?几个人回答YES。然后产品同学问,那辛苦你们几个把促销推送的开头几个商品发给我看一下。我一头雾水但还是照做了。以为产品想得到的信息是我们是否能收到信息。然而,产品同学在看了几个人的回复以后说:效果很好,个性化了,你们每个人收到的推广商品都是不一样的。
然鹅,我更懵逼了,推给了我一堆书,《红楼梦》《国富论》《梦的解析》等等等等。。。没一本是我爱看的。。。以产品同学的话来说,是微信通过大数据算法,在我使用的各种平台上,根据人物画像做出来的个性化推荐,比如我看微信读书,比如我用微信登陆其他平台,再比如我在微信上看的各种订阅文章。
首先,我不认可这个算法,因为,我根本就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好吧!我用微信并不多,然后我看的书又多以旅游、纪录为主,登陆其他平台基本上以登陆游戏为主,然后再来说说订阅内容?那玩意是我自己主动订的嘛?完全是路边扫码关注送小礼品,老婆玩抓娃娃机扫码关注送硬币,等等这种,都是被强迫关注的。根据这种算法算出来的个性化,能准吗?推过来一堆不感兴趣的垃圾内容,还不如运营人员主动编辑一些大众都比较认可的内容来的实在。
不管我是否认可这种个性化算法,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推荐,就这么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各种大型电商平台,亚马逊淘宝京东当当等等,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针对用户的喜好进行个性化推荐,甚至做出了“千人千面”的页面,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页面内容,这些内容呢,都是大数据推荐系统“认为”你会喜欢的。各种搜索平台呢,也是一样,以你浏览过的内容为基础,大数据系统会推荐给你其他更多它“认为”你会关注的内容。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并不是我们所喜欢的,也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
其实很多时候,用户可能只是临时起意,查看了某些内容的信息,或者某些牛皮癣广告关闭按钮做的偏偏还是假的,点按钮其实就是开广告!这种时候,用户的行为反倒会被大数据记下来,观察在眼里。然后接下来,用户在浏览别的地方的时候,就会大量推荐这些类似的内容。让用户不厌其烦。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一天在开心的浏览网页的时候,忽然弹出来一个小窗广告,XX理财年化收益15%,强迫症的你去点小窗右上角那个叉,结果不但没关闭,还开了个新网页,WTF!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你崩溃的是第二天再开浏览器,页面上各种理财股票投资的咨讯了有没有!然鹅最伤人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你根本就没财可理好吧^_^
再比如电商平台,当我们搜索或者买过相关的商品以后,系统会频繁将同一款或者相近的商品再次进行推荐,从系统分析用户行为的角度来讲,的确可能用户是需要这类产品,但对于用户 ,可能很多时候其实已经不再需要了。比如空调这东西,夏天来了,只有空调才能救我们的命,很多家庭都需要安装或者更换新的空调,那么问题来了,当用户搜索或者在其他方式购买了空调后,已经安装使用上了,这时候系统还在频繁推荐空调,这对于用户来讲,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接下来又只能是不厌其烦了。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很多人都提起过。不可否认,随着推荐算法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大数据对用户行为的分析更加精准,有些良心的公司做的推荐还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个性化推荐对于有着确定性行为的用户,的确能够大大节省用户的决策时间,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体验。但是很多时候,用户的行为是完全不可捕捉的,尤其是当一个用户受到周围环境或者自己情绪的影响时,这种个性化推荐的精准性就会大打折扣了。不过,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毕竟存在即是合理。
图片来自网络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基于这种合理的、良心的、精准的大数据个性化推荐系统,来说一下,它的存在对你来说,真的是好的吗?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吧,假如有一天,你的老师、你的家人、你的领导、等等你周围所有的人,他们都对你说:你是个程序猿,那么你这一辈子就只能编程,把你手里的《人类简史》扔了吧,别浪费时间了。旅行?你就认真的编程吧,把你手里的bug改完,渲染算法优化一下吧。文玩?那是有钱人玩的,你还是编程吧。书法?你有打字就够了。看电视? 你还是留点时间多写点代码吧。
你会不会疯?
我承认,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偏激。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个性化推荐就在干这个事。
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很多的知识、也要接触很多的风景。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完整,人的视野才不会被禁锢在那一小方井口里。
现代社会让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越来越精,也越来越狭窄,狭窄到你只能关注或者负责到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就假如你是一个小饭馆老板,可能你需要从收钱到炒菜洗碗全都要干。但是假如你是个御膳房的小工,你可能只需要切葱花就够了,而且是日日切、月月切、年年切,年年岁岁无穷尽也。切一辈子葱花,你的能力只能仅限于此,虽然你可以切出各种花样,或者以各种花样姿势来切葱花。说句不好听的话,你就是个切葱花的。你的人生阅历并没有成长,从某种角度讲,还不如小饭馆老板,起码,他体验了人生的一千种可能性。
当然,这篇文章和匠人精神并不冲突,我也不想表述这方面的意思,如果各位对匠人精神感兴趣,我还可以用切葱花做例子给大家讲讲,倒立切葱花和站着切葱花会有哪些口味上的不同。
有的人喜欢墨守成规,也有的人喜欢标新立异,如果你认可一个人应该拥有更多的能力,人应该体验更多的精彩,那么咱就继续往下说,来说一说,人生的一千种可能性。
这句话是来自于一个做记者的驴友,辞职100天,一人一车骑行四川、云南、越南、柬埔寨,到泰国去见一位在人生低谷时期给他带来光明的曼谷女孩的故事,《沿途的向阳花》,我不想做广告,但是我很喜欢这本书。他在书的封皮上写道:我骑行万里去见那个带我穿越黑暗的泰国女孩。
体会人生的一千种可能性,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你得有机会。
《人类简史》这本书,非常深刻露骨的剖析了人类社会从原始采集社会进化到农业社会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采集社会,人类什么都会去尝试,食物方面也是有什么吃什么,从野兽到野果,从虫子到野谷子。每个采集社会的人类,都是优秀的猎手和采集者,有超强的追踪能力和捕猎能力,也有超强的辨别能力,知道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遇到灾害或者食物短缺等原因,人类会迁徙,寻找更为丰沃的土地。同时因为饮食结构复杂,人的免疫能力也相对更强,那个时代的人类,更多死于外来袭击而不是饥饿或疾病。
然而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把人类牢牢的捆绑在了一块固定的土地上,离开家就等于失去了口粮,农作物的收成,就是人类幸福与否的标准。此时因为人类所接触的食物种类减少了,所以人类的食物种类就变得更为单一,营养相反却不如原始社会那般平衡。缺乏各方面的营养导致农业社会的人类的身体素质不如采集社会哪般强健,疾病反倒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主因。而农作物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一旦没有收成,对那块土地上的人来讲,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作者同时还很幽默的回答了另一个问题:既然采集社会这么好,为什么人类社会自从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就再也没回去以前的时代了呢?作者的解释是:当从采集社会进化到农业社会以后的好几万年时间里,农业社会的人们根本就已经忘记了老祖宗们是怎么采集的,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默认的就认为种地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了,至于其他生存方式的可能,根本就没人去想过,也不可能想得到。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想体验人生的一千种可能,首先你得有机会,如果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你又如何去体验。甚至,如果你连那种可能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又何谈去接触呢。
书归正传,我想,该把那个大数据个性化推荐的事情放在这里炒一下了,来让我们加点盐。
大数据时代下的个性化推荐,让你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你感兴趣的或者是你擅长的内容,其他方面的内容,它“善良”的避开了。那么在网络中徜徉的你,年复一年,日服一日,在你感兴趣的范围内越看越狭窄。你的知识体系,也会随着这种越来越狭窄的世界观,变得越来越小。最终,你会变成一个在你的领域里的巨人,而在其他领域里的矮子。人生的一千种其他可能性?不要再想了,你都不知道有什么,又何谈去体验呢?
所以说,不知道在现在的这种机器学习+大数据的时代下面,是人塑造了机器,还是机器塑造了人。
也许,在这种经年往复的“机器训练人”的过程中,“天网”这种东西,说不定在某一天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要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