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次郎的夏天》| 别哭了,我陪你啊
楼上搬来新的租户,周末正赖在床上不肯起的时候,突然听见楼上飘来的钢琴声。
很熟悉,是《菊次郎的夏天》里的summer。
窗外微风吹来,带进一丝春天的味道,阳光大好,连空气都充满生机,心里顿时舒畅起来。
突然发现还没看过这部鼎鼎大名的作品,赶紧爬起来打开PAD。
我想说的是,这电影的画风,和我之前YY的好像不太一样。
我想说的是,我好像被那清新明快的曲调和海报给骗了。
本以为影片描绘的是慈祥的大叔陪着可爱的小崽子在乡间欢度暑假的田园之歌。
可事实上却是油腻的中年无赖大叔,凶巴巴地带着小男孩磨磨唧唧找妈妈的故事。
男孩爸爸去世,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放暑假的他找不到小伙伴陪伴,一个人在黑乎乎的小房子里发现了一张妈妈寄来的照片。妈妈好漂亮呢,既然有地址,那就自己去找吧。
大叔的老婆是男孩外婆的朋友,看他可怜,就撺掇大叔带孩子去乡下找妈妈。于是开启了一老一少的公路之旅。
谁知道这个怪脾气的大叔,真真是个无赖。拿着老婆给的路费带着孩子去赌钱,输了之后一路靠撒泼耍赖,加上主角光环傍身,磕磕盼盼偷鸡摸狗地总算找到了。
到了目的地,大叔一看那漂亮的别墅和门牌上的姓氏,心里便有了数。孩子远远地看着自己的妈妈和老公女儿一起温馨的画面,抹着眼泪跑开了。
于是大叔和一路上遇到的善良的人们一起,陪着孩子玩了几天,见他心情转晴后将他送回家。
影片的节奏很慢,情节也很平淡,没什么高能,淡淡的两个小时,被偶遇的善良慢慢融化。
有时候会想,我们为什么会追剧看电影?
为什么有的片会让我们心心念念慨叹不已?
也许是因为这些故事里,有我们求而不得的美好,生活里难以遇到,至少故事里能蹭到几分温暖。
这部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意外的,是片尾两人分手时的那段对话。
小男孩看着大叔的背影,喊道:大叔,你叫什么名字?
大叔带着一贯的流氓腔说:我叫菊次郎啊,妈的,快滚吧!
是的,我瞬间震惊了,原来大叔才是菊次郎。
整部电影以小男孩寻亲为线,真正讲述的是大叔因男孩和自己相似的身世,唤出心底的温柔与善良,在旅途中重温童年般的单纯快乐,陪伴男孩的同时,也温暖自己。
一个是高大的油腻大叔,一个是羸弱的小男孩;一个是游手好闲爱好坑蒙拐骗的高龄混混,一个是乖巧温顺总是耷拉着脑袋的正太。外在的强烈对比更加凸显内心那份相似的寂寞。大叔在这个孤单的似乎总是不抬眼的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
在男孩妈妈护送丈夫和女儿出门的一瞬间,菊次郎似乎看见了自己的母亲,似乎看见自己的母亲抛下自己另寻幸福,尘封已久的伤口被撕开,他脸上的落寞和疼痛让人念念不忘。
好的电影懂得调和夸张与真实,让观众在享受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时,产生强烈的同理心和共鸣,故事里的人事物,总有熟悉的身影。
《菊》中的夸张,首先是菊次郎大叔一路开挂,耍无赖的成功率高达十之八九,基本上只要他拉开流氓腔,对着路人甲乙丙一通吼,就能求仁得仁心想事成。
其次是路人的善良指数超标,十个路人九个帮,明明只是陌生人,无论是嘻哈风的小情侣,还是流浪的诗人,哪怕是路过的机车男,都愿意尽心尽力哄小男孩开心。
也正是这些夸张和搞怪推动着故事发展,点缀着过于平淡的情节和画面。
而真实则在于细节,开篇放学路上倒在路边的醉鬼,公园里猥亵男孩的老头,死活不肯稍他们一程的司机,田边驿站里的两天两夜。影片既把善良从角落里挖出来晒,也把普通的人性摊在面前不遮不掩。
路上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虽然善良,但也只能陪你一程,就算是菊次郎大叔,也只能陪伴男孩这一段路。
善良和温暖是有的,但我们不能奢求太多,心里有一点念想就够了,知道世界上除了无奈和伤害,还会遇见让人幸福快乐的人和事,就能支撑我们负重前行。
所以,无论如何,别难过,总会有人陪你。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