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孔子为什么不谈神

2020-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tumbleweed

最近全国都在放长假,无事只能指导小孩读读《论语》,消磨时光。慢慢讲进了“述而”篇。“述而”7.21节是这样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其实还挺有深意的。

怪,怪异常与肮脏联系在一起,君子爱身,自然要远离肮脏与怪异了;

力,谈到勇力,孔子身材很高,身体非常好,“力能举关(城闸),而不肯以力闻”——孔子算古代著名的大力士之一了,但他却总摆出一副恭谨文人的样子,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孔子时的中国,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像一座快要被火烧塌的房子,以“力”去挽救这座房子免于覆倾,根本不可能了。所以孔子一生的事业不是挽救这房子,而是把这房子的图纸——那些文化礼乐抢救出来,传承下去。孔子立志于此,就放弃了很多东西,包括不愿再提自己闻名于世的勇力了。

《论语》记录说,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路去与孔子谈论行军打仗的事,希望孔子看到自己具备的勇力。但孔子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哪怕这么好的勇士,我也用不上。我要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与墨子之徒为了救世,所显示出的“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勇气形成了对照。以子路的智慧,恐怕想不透老师为什么不愿谈论勇士、勇力。他虽然每天驾驶着孔子的马车,但终究没有成为孔子的同路人。在孔门弟子中,真正能于孔子心意相通的,颜渊一人而已。因为此,孔子才异乎寻常地喜欢颜渊,并认为颜渊是最终能帮助他完成大业的那个人。可惜造化弄人,颜渊很年轻就去世了。

乱,叛乱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不谈,这句也好理解;

神,这节里最有趣的是这句,在我们的印象里,在古代,鬼神之事是最喜闻乐见之事,而孔子却出乎意料地不谈,难道孔子是个无神论者吗?

不是,孔子肯定不是王充那样的无神论者,也不是视之如畏途。他年轻时应该担任过祭司之类的职务,至少很精通上层社会的祭祀礼仪,所以一定也很精通鬼神的故事传说。那么究竟为什么孔子后来不谈神,或在正式的场合中不谈神了呢?我觉得与他神学思想有关。

在西方正统的神学思想里,神有两个极为重要的身份,这两个身份已经融入到西方人的血液中了。一曰创造者,西方人一直在苦苦思索神是怎样创造这个世界、人的,甚至到了觉得人的思想、情绪也是由神创造的程度,这种旺盛的创造精神表现为先知及科学探索;一曰牺牲者,并将(尤其是新教)对牺牲的崇拜转变成世俗传统中对工作的奉献。中国社会现有的创造力与牺牲崇拜其实都是从基督教传来的。而中国的神学自古就不提倡如神一般去创造和牺牲,甚至不鼓励人们去接近神,猜测神之所为。虽然鲁迅先生为了让中国走西方人的道路,写了很多文章,以法显和尚举例,说中国自古不乏舍身求法的人云云,但事实是,中国人历来打心里怀疑牺牲的含义。鲁迅之前,法显也不算名彰事显之辈。虽然算中国人,但他是个宗教家,他追求的佛教同样也是从外国舶来的。

上古时,中国也有与西方及其他地区类似的创世神话,也有诸神的列传,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渐渐地,除了边疆外,中国核心地带里。所有有关神创论的叙述几乎都散佚了,只留下难以复原的只言片语。许多人觉得可惜与不解,其实,这就与中国人古人神学(自然观)思想的转变有关。中国另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如果不是原创者,也是这一思想主要的叙述者。老子认为神(自然)的身份是照顾者,那么,在照顾者面前,人算什么呢?

婴儿。一个婴儿如何有能力去议论母亲的心意呢?老子反对用一切语言、符号、思考、智慧去猜测、谈论神或自然的所为。中国人深受其影响,久而久之,那些猜测、描述神的神话都没人相信,也就消失了。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他将婴儿适稳、悠闲的心理称之为“德”,更称赞婴儿“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精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老子之所以做这样的称赞,就是因为婴儿不去谈论自己的创造者,安守母婴之道。老子特别欣赏这样的状态,认为这样与神或大自然相处,是一种德,有德之人自然能活的好,活得久,活的更像一个人。

孔子(据说)曾向老子学习。孔子及儒家没有自己神学观或自然观,或许就因为他深深佩服老子的智慧,并全盘接受了老子的观点。

有趣的是,这一节之前的7.20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这一节的内容与老子也有关。一般做这节注释的儒生历来认为这是孔子自谦之语,孔子身为圣人自然与我们常人不同。不过也有注释家看出这节与老子有关,老子不是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虽贵为天子,要以孤家寡人自居,那么即使身为圣人,也要一般地低下身段。孔子的话当然是自谦,但这话里也怀着浓浓的道意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