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的肺腑之言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荀子的时代,尽管战乱频仍,但是已经允许底层人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实现阶层的跨越。
因此他言辞恳切地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荀子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他主张“人性恶” ,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明礼仪而化之);
他还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
比喻论证
本文用的最多的论证方法就是比喻论证。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并且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另外,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劝学诗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陶渊明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苏东坡
发 奋 识 遍 天 下 字,立 志 读 尽 人 间 书
对于学生来说,读书是改变未来最有效的捷径,哪怕苦,但是值得。
对于成年人来说,读书是改变人生轨迹最有可能的途径,可能难以坚持,但是只要坚持学习,终会拨云见日。
如果自己力量有限,那就去求助,去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外力帮助自己。
如果坚持不下去了,就想想诱人的结果,如果自己不努力,就被别人抢走了。
也许道理很老套,却是至理名言。
人生的结局如何,就看你如何鞭策自己,如何面对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