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戏有感
《白兔记》是元杂剧“四大南戏”之一,,讲述的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与发妻李三娘别后重逢的故事。五代十国是中国封建历史中较为混乱的时期,军阀割据,政权林立,在其期间也发生了不少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刘知远的皇后李氏,也就是戏中的李三娘,出身农家,却颇有见地,曾多次进谏刘知远帮助他笼络人心,但却并不贪迷权势。这样的草根皇后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白兔记》就是讲的刘知远称帝前与李三娘的爱情故事。
因元杂剧本实在没找到,我读的大约是后世根据元本改编的戏文,与元本剧情有一些出入。而《白兔记》说是爱情故事,也不完全贴切。相对于爱情,我个人觉得凸显李三娘的忠贞更多一些。
故事从刘知远因赌钱输光家产被继父赶出家门开始,偶遇李三娘父亲,李老见他可怜就把他叫来家中吃酒,又让他在家里帮忙劳作,算是给了他一份活命的生计。
刘知远在开头有这样一句唱词:“时运苦淹留,何须去强求?百花逢骤雨,万木怕深秋。怒气推山岳,英雄贯斗牛。一时朝运至,谈笑觅封侯。”以及后文中“恨苍天把人耽误,自恨时乖运苦,怎禁这般推折?”这两段就是刘皓在叹时运不济,无处出头。古代的一些男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态:没受到重用,便觉得是天妒英才,伯乐难逢。哀叹来去,也只是觉得没有平步青云的机会,却并不会为之付出什么。其实这与现在有些年轻人也很相似,只觉得凭自己的才学不该被埋没,却并不肯脚踏实地正视现实。说的好听是理想远大,心高气傲,说的不好听就是不愿吃苦,自视甚高。当然在历史上的刘知远并不会真的如此,一个没有远见没有实干的人不可能建立起一个政权,这多半是剧本编篡者为了增加人物经历的坎坷,剧情的起伏程度以及观众的代入感改造的部分。这有点像现在的大女主或玛丽苏电视剧,充其量只是给普罗大众圆梦而已。
刘知远进入李家之后却并不好好做活,有时偷懒睡觉,鼾声如雷贯耳。三娘的父亲趁他睡觉时偷看,发现他“有蛇穿窍”“气如吐虹”,自古道“蛇穿五窍,五霸诸侯。蛇穿七窍,大贵人也。”于是不顾家人反对,将自己的女儿三娘嫁给了他。——这与汉高祖刘邦的境遇相类,后面刘邦斩蛇起义,刘知远也是打败瓜精得到兵书转而投军,应该是对刘知远未来际遇的暗示——而此处有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李老儿将刘知远身有异象之事告知三娘并与她商议时,三娘说了这样一番话:
【傍妆台】爹爹做事不思维,他是我家牧牛的。缘何把我与他做夫妻?爹听启,儿拜启,山鸡怎与凤凰栖?
可见三娘本是不愿嫁给刘知远的,即便有她爹的劝说——刘知远并不会一直困窘下去。但后来三娘与刘知远成婚,婚后三娘父母去世,刘知远被赶走,三娘有孕在身却饱受兄嫂折磨也不改嫁,还坚持生下刘知远的骨血,也可以看出三娘是真心对刘知远的。但三娘这种转变为何却不得而知,也许是刘知远对她的好令她转变心意,但不得不说,古代女人对自己婚姻始终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即便后来刘知远娶了岳家小姐,三娘也没有离开。
而在同样是丈夫显贵后归乡却已变心的戏文《秋胡戏妻》中,一种结局为:妻子无法忍受秋胡的变心,最后带着钱财离开。这个结局与《白兔记》相反,也是更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毕竟在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现代社会,女人有权选择是否接纳对自己不忠的丈夫。而三娘作为一个才貌俱佳,虽然出身农家但气度不凡的奇女子,却并没有做出如秋胡妻一样决然的离开,这使我多少有些无法理解,毕竟用爱情来解释使我无法信服,而若说是飞黄腾达的刘知远能给她带来富贵,这样虽然说得过去,但三娘明显并不是会为权势折服的人。但封建社会,三娘这样的女子才称得上贤淑,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
就是这样,婚后三娘父母去世,兄嫂嫌弃刘知远家穷人懒,将他赶出,逼迫三娘再嫁,嫂嫂给了她四个选择:一上三十三天,二下十八地狱,三早早嫁人,四日间挑水三百担,夜间挨磨到天明。三娘知道嫂嫂刻意为难,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而她绝不改嫁,只能成为下人为腹中孩儿求得一线生机。临盆的三娘求嫂嫂给个脚盆和剪子,嫂嫂不肯,于是只能用嘴咬断胎儿的脐带,取名咬脐郎。嫂嫂却依旧想杀死这个孩子,家中的老仆人窦老看不下去,偷偷救回了婴儿,于是三娘央求他把孩子带到刘知远跟前——此时的刘知远去投军,因身怀异象受到岳将军女儿的注意,成了岳将军的女婿。刘知远得到长子后,对岳小姐坦白有一前妻——三娘兄嫂逼迫他写下休书,但他去参军前与三娘约定飞黄腾达定会来接她——这是前妻拼死生下的大儿,岳小姐表示愿意抚养。这里刘知远并没有问起三娘的近况,但在一次看兵书时他想起自己远在乡下的妻子,恰巧被岳小姐撞见,于是假借研究兵书把话题引开。刘知远是否因岳小姐的存在故意忽视三娘不能判断,但可以知道,刘知远并没有对做出如此大牺牲的三娘给与应有的回馈,私下也没有,这不禁让我觉得他是个薄幸之人。
后文就是长大的咬脐郎刘承佑打猎白兔时遇见一个蓬头汲水的妇人,问得情状后要父亲帮忙寻找她的夫君和儿子,刘知远告诉他那就是他的生母李三娘。此时的刘知远已经做了九州按抚,刘承佑骂父亲是个负心汉,愧疚的刘知远却不知是否应该接回李三娘,毕竟此时他已经有了新家庭,但岳小姐却是个心胸宽广的女子,要刘知远用最高礼节娶回三娘,三娘也终于能与失散多年的丈夫儿子团聚,故事以大团圆收尾。
这是我看的后世戏文的剧情发展,而在元本中原本的情节是刘知远被三娘的兄嫂欺骗三娘已经改嫁,不得已另娶她人,后来咬脐郎受白兔指引遇见生母,刘知远便去接她,但三娘已被兄嫂赶出家中,谎称三娘已死,刘知远心灰意冷,幸又得白兔指引遇到了茫茫风雪中漂泊的三娘,一家人重聚。不知为何后世将刘知远从一个有理想抱负,情深义重的人改成了靠着裙带关系发家,薄情懦弱的人,但在元本的剧情中,刘知远的形象应当更符合当时的文人志士,也许后世是为凸显三娘的形象而弱化甚至丑化了刘知远,故事性也因此改变,也许有部分缘因男权社会背景,也许是为了符合通俗审美,就如同现今网文小说主角大开金手指,身有不死光环的设定一样。但显而易见,从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上,元本要远超后世改编戏文。
《白兔记》歌颂的是三娘忠贞坚韧的性格,也是表达对刘知远这样的深情而有抱负志士的敬佩,以及对岳家小姐深明大义的女子的赞美,尽管在后世流传中刘知远形象改变,但初衷仍可见一般。也许当时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正是想借用刘知远的故事,表达自己美好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这也是这篇戏本吸引我的主要原因。诸如《西厢记》《倩女离魂》等才子佳人的戏码,在现今网络文学大兴的时代已经不能再吸人眼球——当然其文学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个人认为,《白兔记》的存在,更能使人深思人与情的价值,这样的作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该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