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
“清明,叁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是南宋诗人吴惟信眼中的清明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则是贾岛与友人的清明
“只余三日便清和,尽放春归莫恨它”
便是杨万里心里的清明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
一个“同”字
让天与地、阳与阴相连一起,道尽生与死的秘密
孔子曾经说过: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唐 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清明的由来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古人认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而人,生于寅”,做人是要注重“寅”这个天时的,易学预测领域把立春视为岁首。
人的气机和木气一起生于寅月,也就是从立春开始,到卯月的春分达到旺盛,从下面一个节气清明开始进入辰月,也就是土月,为“人气入土”之象,象征人气转衰而入墓,辰月乃是墓库之月。
清明所在的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有送春之意,因为夏天的脚步近了。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缩于地下的幼苗一齐破土而出,新萌发的枝芽使劲地伸着脖子往上长。只有顺发宣之气而动,才能生得快、长得好,其实我们的人生莫不如此。
清明也是阴阳之理的表现。辰月为墓月,阳气太盛,阴气无法立足,古人认为“灵魂”已无法安静的留在人间的,因此,在四月到来之前的清明这一天祭祖、扫墓,实带有送祖先暂回冥界的意蕴。于是就有了清明时节为入土的亲人扫墓的习俗。
古人说:“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取得成功,就要先战胜自己。所以,古人在清明时做的事情不只是单纯的祭祀,而是通过祭祖“反求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