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连载二:《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文中所述,半真半假。因为‘红学’研究者众多,很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加之,‘文人相轻’,古已有之。因此,有些研究者难免会代入些许个人情感。个别结论甚至有蓄意哗众之嫌。我本俗人,难免也存私心!
时代浮躁,人心难静。谁不是在欲海中载浮载沉?借习大大一句话,不忘初心。因为即使身在阴沟,你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1>
曹雪芹:《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古人常说:“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一部《红楼梦》,十年血泪史。它背后的故事何止这短短一句“福祸相依”就可以概括得了的?
1722年冬天,雍正皇帝当选国家领导人。新年刚过,他就颁布了数不清的政令。为了尽快巩固势力,一轮又一轮的“严打”从中央到地方席卷而来。‘严打’ 期间,人人自危。
不久,一批前朝重臣纷纷落马。抄家,充军,入狱,流放,砍头。一时间,腥风血雨。作为前朝皇帝的家仆,我们家族的命运会好到哪里?
那把悬在头顶的屠刀谁知何时落下?
实际上,家族的不幸早在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1715年正月,我的祖父曹寅不幸离世。此时的江宁织造府连年亏空,危机重重。而它的继任者,我的伯父曹颙当时却不过十八九岁。内忧外困,甚是可怜。
危难之际,舅公李煦受康熙皇帝嘱托,成了我们一家的‘监护人’,协助父亲料理江宁织造府的事情。
然而,厄还远不到此。伯父继任江宁织造才两年,就在1717年正月,竟一病而亡。家里成员只剩下奶奶和伯母两世孀妇。
无奈之下,父亲曹頫临危受命,从一个原本无忧的富贵之家来到了困境重重的江宁织造府。此后数年,父亲日日提心吊胆,在忧愁恐惧,公私交困中勉强维持着。
1723年是雍正元年。新朝伊始,这位新皇帝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对舅公对手了。作为曹家至亲,一旦舅公被问罪,我们一家离灾难就不远了。
整整四年,雍正皇帝先后派了一拨又一拨人马调查舅公。最后,竟然是实无可查,无罪可指。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笑的是,雍正皇帝还是‘振振有辞’的给舅公定罪了:‘大逆极恶,勾结奸党’,被判斩决。天理何在!
历代帝王惯用的政治伎俩又将发挥威力了。
为了展示新朝的‘宽宏’,1727年冬天,舅公又被改判为流放‘打牲乌拉’(就是东北极寒之地)。
此时的舅公已是75岁高龄。这样的千里流放,表面上是得到了“宽恕”,但实际结果呢?可想而知。
年尾刚过,噩耗传来。1727年除夕,当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祥和中时,我们全家却因为舅公‘李煦’的去世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舅公的去世不仅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以依靠的亲人,更意味着悬在家族头顶的那把屠刀就要落下了。
果不其然,新年未过,我们家族就被皇帝下令抄家了。
(话说历史上雍正皇帝号称“抄家最多的皇帝”,尤其喜欢在新年抄王公大臣的家。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答数十人,其中很多是三品以上的大员。)
年后第一个月,全家人在恐惧与绝望之中等待着皇帝的屠刀落下。
二月初,所有家产财物一律查封上交。父亲戴20多斤的‘木枷’示罪。一家人连保姆,阿姨十余人皆被押往北京。其他充军为奴。
‘青苔碧瓦堆,将几十年兴亡看饱。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宾客散,眼看他楼塌了。’
‘金陵一梦醒,秦淮花已落。乌衣不姓王,繁华如冰消。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2>
曹雪芹:《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728年,北京西郊蒜市口的一个小四合院里,曾经煊赫一时的江宁曹家也泯然众人矣了。
无论将来如何,我在北京的故事便由此开始了。而‘红楼梦’的故事也要即将上演了。
原以为我们一家就此可以安宁地在这个小四合院里生活下去。
可是,人生啊,永远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
1736年,乾隆皇帝亲政。上台不久,我们家族便又遭到了再次打压。
最后,连这座可以容身的四合院我们也失去了。家族彻底败落了。不久,祖母、父亲相继离世。我和妻儿也流落到了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在贫病和恐惧中苦苦挣扎。
然而,人的生命总是会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
家族的败落和生活的困顿并没有让我意志消沉。反而让我对世态人情有了更深的体悟。我开始认真的思考我的人生。此后,写作便成了我一生的精神寄托。
令人欣慰的是,‘患难见真情!’当我无比落魄时,几位挚友并未离我而去。
在写作过程中,他们给了我极大的的赞赏和鼓励。每当我遇到困惑的时候,他们总是及时地给我提供建议,为我打气。
其中有个叫‘脂砚斋’的朋友从我一开始创作《红楼梦》就对我极为关注。他不仅从经济上支援我,还时常在写作上给我一些点评,与我一起探讨情节,给我提出了许多切实中肯的意见。
后来,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这部小说的前八十回终于以传抄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了。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并不在于是否有血缘关系。在最平常的事情中,往往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来。
而所谓传抄:就是读者谁喜欢谁就拿去抄一遍。然后,再借给别人阅读。这样,你抄一遍,传一遍,我抄一遍,传一遍,传抄本就流行开了。
对作者而言,这些读者才是真爱呀!
<3>
曹雪芹:《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这些抄本的名字大多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版本很多,内容也多有差异。在没有版权保护意识的年代,盗版真是何其多哉。
幸好我的粉丝们多数是读书人。文人们多数还是有操守的。有些人手里拿的虽是盗版书,但他们内心对文学的尊重和热爱却是“货真价实”的。
只是那时,不论正版和盗版都不叫《红楼梦》。“红楼梦’三个字是在其中一种抄本的第三十四回出现的。
此后,《红楼梦》、《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便在粉丝圈里叫开了。
总之,名字很多,版本也很多。作为笔者,只要读者喜欢,爱叫什么就叫什么吧!
1784年,有一种梦觉主人序本的版本开始出现。它将我的书正式题为《红楼梦》。至此,《红楼梦》便代替《石头记》在粉丝群里通行了。
一转眼到了1791年,距离‘红楼’故事播出已有37年了。而我的书和故事也在社会上以各种版本流行二十年了。
这20年来,我凭借《红楼梦》收获了无数粉丝,力压各路流量大V,成为流量界的‘霸屏’作家。这个时代,流量为王。读者就是上帝。
然而因为版权保护意识淡漠,又不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各种不实传闻,盗版‘红楼’层出不穷,令我气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幸好,我的两位超级粉丝拯救了我。他们就是‘程伟元和高鹗’。
出于对偶像的尊重与崇拜,他们二人把社会上流行了二十年但‘无定本’的《红楼梦》重新作了一番整理加工。
高鹗同学还花费巨大心力增补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合为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弥补了我留下的遗憾。
尽管,高鹗同学增补的这四十回多少还是有些违背了我的创作原意,破坏了‘宝玉同学’的个人形象。然而,这位同学的精神却是可嘉的。
不久,他俩又自掏腰包,首次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活字版的《红楼梦》,并定为‘程甲本’。次年,又‘查漏补缺’,重新再版,成了最流行的‘程乙本’。
至此,《红楼梦》的权威版本终于确定了。这对我,对‘红楼故事’,对‘红谜’来说都是值得拍手称快的事。真是功德无量啊!
在此,我想代替广大粉丝向他俩致以我最真挚的谢意!
这才是崇拜偶像的正确打开方式啊!
<4>
曹雪芹:《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岁月蹉跎,我这一生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对于国家和人民,我并没有做出什么巨大贡献。
我自始至终都是个平凡的读书人。我唯一引以自豪就是写了这部73万多字的《红楼梦》。
它后来成为一部旷世巨作,一部享誉全球的巨作,成为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一切,都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然而,这不是人之常情吗?梵高身前一无所有,被人当成疯子。最后在精神错乱之下开枪自杀。谁会想到,百年之后,他的任何一副画作都成了无价之宝。
热闹是后人的,他什么也没有,只有纯洁而炙热的灵魂。
我想,天才的一生都充满了这么大的委屈和艰辛,何况我只是个平凡人?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谁不是跌跌撞撞?
《红楼梦》前八十回刚刚完成时,它就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可。一时间,家家争购,人人争阅。甚至有人说:如果开口不谈‘红楼梦’,即使把全天下的书都看完了也是白瞎。(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
对于这些,我依然没有想到。
时移世易。更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部小说还不仅成就了我,还成就了很多真真假假的读书人。从嘉庆,道光年间开始,社会上边有许多人专门研究它,并还由此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这门学问就叫‘红学’。
迄今为止,因它产生的论文和专著更是多达千种以上。‘红学’也早已遍布全世界,成为世界范围的‘显学’之一。
(显学: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学问。与‘隐学’相对。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就属于‘显学’。)
因为我的书,很多人名利双收,过上了有房有车有钱的体面生活,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成功人士。
我想,这也算是我的人生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吧!
(未完待续)
下一章: 曹雪芹: 金陵往事一一秦淮风月忆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