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当下(《当下的力量》之一)

2023-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颗小米粒

从3月3日到3月23日。我从微信读书上读完艾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用时约10个小时。

如果按照平时的阅读速度,每天我能读书两个小时,10.7万字,几天就能看完。但是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很慢,除了书中内容,还要看看不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做注解,借以深化或者对比自己的认知。每次阅读内容不宜过多,总得要思考消化一下,所以战线就拉得有点长。

《遇见未知的自己》和《当下的力量》是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推荐的。她说,要祛除自身的苦痛、解决问题,先要读和悟这两本书。前者是小说的手法,通俗易懂好理解;后者则是直接心灵指导,讲理论讲方法,直白利落,但需要字斟句酌,很是耗费精力。张德芬老师说,读《当下的力量》不能用大脑去读,要从灵魂深处去感受似曾相识的感觉,去体会那个“看到真理就顿悟”地内在智慧。言外之意,它要用心去感悟和体会。

此书被称为“灵性开悟的指引之书”。张德芬老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和引用这本书的内容。她认为此书“是教导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我们受的苦减到最少。”

有读者称这本书是“痛苦之人应读之书”,身有痛苦之人读它能更快开悟,找到出口,灵性得以修养,灵魂得以自在安宁。一般人读它要么不认可,要么觉得其绕得头都晕了太难懂,要么觉得它有点玄乎、有些唯心。

我的感受是:语言很简单,但是简单的话语里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每个字、词、句里边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需要自己去挖掘、去领悟。我还是挺喜欢它的,每次阅读,似乎有种莫名力量在抚平自己的各种情绪,使自己的心归于平静。回头还要继续反复阅读,把它从厚读薄,直到把主要内容浓缩成一张纸。

读完这第一遍,加深了对《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一些观点的理解,完善了一些认知,同时解决了自己心中的一些疑问,它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这本书的反反复复论证的观点就是书名:当下的力量。当下是什么?它与过去、未来是什么关系?当下的力量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让自己身处当下?当下的作用是什么?简单从面上地介绍一下书的部分内容和自己的理解。

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自己的内心,“境由心转”由此而来。

我们的烦恼、苦痛绝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思维,负面情绪的产生也是因为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维,大脑创造的那个虚幻“小我”不断地思考、编故事、制造焦虑并在物质世界中寻求满足,事实上,现实生活和生活情境并未发生变化。

人类受苦的第二个罪魁祸首是“痛苦之身”,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表达和释放而被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场。它像寄居在身体之中的恶魔,沉睡的时候相安无事,一旦外在事情不顺,或者有相关的人、事、物激活了它,它就会苏醒。于是小事情会引发情绪的轩然大波,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会突变,出现言语或肢体暴力行为。

有一个不怎么正常运作的大脑思维,老是跑到过去,带来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或者跑到未来,产生压力焦虑和恐慌,再加上一个痛苦之身,导致我们人生苦多于乐,而且常常身不由己。解决办法,就是活在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不会重来,未来还没来到没法掌控,自己所拥有的唯有当下。

活在当下,作者称为“临在”,意思是有觉察力地安住在当下。能够观察自我,警觉性很高,有点类似心流状态,没有乱七八糟的想法,大脑思维老老实实只在当下,没有飞到过去和未来,甚至就没有思维,不做思考,处于“无念”状态。这也是冥想的本质。思维静止时,自己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在当下,会感觉到一种平和与宁静。

有觉察力、变成思维的观察者,是内心无形的本体意识开始苏醒,也是摆脱无意识思维认同和控制的开始。外在的躯体随时都在变化之中,只有本体保持不变,并通过各种练习使之越来越强大,最终思维会成为本体的工具。

当下最珍贵,也是唯一真正存在的东西,越关注过去和未来,就会越多地错过当下。生命就是此刻,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所以,要把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作为一种习惯,随时保持临在。

这只是很浅层的内容,贯穿全文。更深刻的,比如,怎么进入临在,怎么认识有意识与无意识、思维时间、爱恨情仇、等待、臣服等等,需要再深研,还得再细细消化吸收。

沉默是进入临在的开始。我时常关注于自己的呼吸,不论是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还是站在地上,有时按照冥想或者瑜伽的呼吸引导,有时心中默默数数,放空大脑,微闭双眼,仔细观察自己的一呼一吸,气流走过的每一部位,深深地进入当下;走在路上,不再放飞思绪,看看路边的风景,繁花盛开、绿意盎然,微风吹过,白色的花瓣雨拂面,喜悦之情在心底升起。专注于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观察自己有没有在考虑那些有的没的,发生了就赶紧把自己从情绪中拉回来,尽量少地胡思乱想,影响心情与状态。

我能进入临在状态,尽管每天的这种时刻不是很多;能时时做观察者,内观自我,情绪稳定,平和、喜悦相随;天马行空的时候少了,有意识地利用大脑的次数多了……哦,好像它比以前听话了。

丰子恺先生诗云:“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要打破痛苦的魔咒,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