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2
2018-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默伊的冬瓜
发现“内心的父母”和“内心的小孩”
直到大四的这个寒假,我在家里等待研究生初试的结果,这段时间过得非常“闲,闲得让我自己生了好多的闷气,具体来说,我挺反感了父母做事情的方式,在我提出疑问的时候,他们总会说:我不听话了、我不如以前可爱了或者我的脾气太暴躁。
我突然发现23岁的自己虽然喊着讨厌乖乖女,但是自己就是个乖乖女。从小到大的善解人意,习惯了父母的表扬:你一直很懂事。从小到大只要对妈妈发了脾气,妈妈就会说:你多么多么幸福,你还不感到知足么?大人们总是喜欢把事情泛化,很难做到就事论事,更不允许向他们发脾气。脾气的背后是有原因的,如果能接纳孩子的脾气,孩子长大后就会更好的与所谓的负面情绪相处而不是排斥。所以长大后我每次想发脾气的时候,就会压抑控制自己,如果和室友发脾气会弄僵关系,如果和同学发脾气下次见面会很尴尬。所以在我看来有脾气是不好的,发脾气是最大恶极。事实上,憋着不发火的危害比发火更大,憋着不发火是把错误矛盾都指向了自己,否认了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一切很失望。
每个人心中都有内心的父母,一方面他们像是要求或是标准,有着很多的希望和寄予,有着很多的允许和不准,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就好像父母经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我们在得到爱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和信任。
每个人心中都有内心的孩子,其实他才更像是马斯洛所说的需要,我们为什么会有脾气正是因为需要的未被满足。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孩子会渐渐逝去,而是他永远都在。千万别忽视了他,别忘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