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2
日本出版人见城彻将“胜利者一无所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受海明威影响,见城彻提倡硬派工作,强调以压倒性努力正面突破困境。当你全力争取胜利时,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胜利本身都不重要。
胜利者的奖赏就是自己的兴趣、享受与内在满足。如果没有奖励,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你沉浸于事物本身,这就是心流。
就像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所言:“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登也一样,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
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只是在人生攀岩的过程中,海明威真的快乐吗?认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成为顶级专家,你需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与普通练习的不同之处在于:
(1)一个定义清晰的目标;
(2)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
(3)即时的、有益的反馈;
(4)持续反思和完善。
讲了这么多,其实核心观点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目标,并专心、科学的实践它。”
人何时最幸福?
虽然我们比古人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数十年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奢侈品(路易十四的宫廷里没有一间符合现代标准的浴室,中世纪最富裕的人家也难看见椅子,古罗马皇帝无聊时也不能看电视打发时间),又有这么多科学发明任我们灵活运用,但仍然有许多人觉得生命是种浪费,漫长的人生岁月不仅幸福难求,还时时处于焦虑和倦怠之中。难道人类注定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怀着非分之想吗?或许人性的通病就是缘木求鱼,四处去寻找幸福的青鸟,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糟蹋殆尽?本书希望通过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探讨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何时最幸福?
佛教讲“诸受皆苦”。
贫穷的时候想富裕,富裕的时候想更加富裕。
地位低的时候希望受人尊重,受人尊重后又想青史留名。
基督教的理念似乎让人轻松的多。
他们说人之所以会有脆弱、焦虑、争竞,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自身的价值是“挣”的。在他们看来,人的价值是造物主直接赋予的,在上帝眼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这样,遇到了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即使失去了一切,也不会丢失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
当然,这都是哲学上的考量,米哈里则是从“关注点”的角度来探寻获得幸福的方法。当你专心于作为毕生的事业,获得内心的肯定,那就会幸福。
这有让我想起《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于红军的描述,即使经历过苦难,即使还是毛头小子,只要有坚定的信念,自豪于并致力于自己所忠实的革命事业,那么脸上都会洋溢出自尊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