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林玉箫_23

谨以此文献给失去生命的勇士,以及逝去的祖辈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其实在很早以前,刚识字的时候会在跟着大人去坟前祭拜,指着上面的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过于复杂的字问:这是什么字?

长辈都会答:祭如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是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和大多数小孩一样,初中高中基本上就开始住校,在家里的时间就少了很多。

恰逢叛逆期,每每回到家里,过年或者清明时节,看到爸张罗各种祭祀的仪式,心里多少有些站在科学高地的优越感。切,全是封建迷信。

由于我爸妈皆是家里幼子幼女,所以等到我出生的时候,祖辈绵年事已高,还未等我体味到太多人间疾苦的年纪,祖辈四位老人先后仙逝,最后的奶奶去世也在我初二那年,多少开始体味到离去是什么滋味,但还是太浅。

及至自己成年、结婚,开始慢慢越来越多体会到生离死别,在村里也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或者壮年(有些50多岁去世,我认为不算老人)去世,多是因病。慢慢能看懂生死,也能大概理解弘一法师所写绝笔。

慢慢地看待我爸的祭祖,更多了一层别样味道。

在我们这边有一个说法,在生前修墓,修得越早,人就会越长寿。

不知道是两年前还是三年前,无意间知道爸和他的三个哥哥,居然在村口对面的山上早已修好他们的归宿。

我记得当时是个阴天,在村里一位59岁壮年得胃癌去世葬在山上后,爸指着山对面说:以后这就是我们回去的地方了。

刚开始我还没会意,过了几分钟才明白,突然发现父母都老了好多,无限感慨和心酸。心里出现的是司马迁《史记》里的一句话:人,或有一死。

转眼又到清明,作为一名湖北人,这个春天,过得令人无比沉重。今天早上起来,十点的时候,一个人站在窗前,默哀三分钟,感觉时间很漫长,又感觉时间好快。

想起以前跟随父亲或者大伯他们,在三十的时候去送烟把的情景。故乡习俗,在年三十会给已逝长辈们送烟把烧柱香以及烧点纸钱。

而我们送烟把的过程更像是找祖坟,二伯或者三伯会找到一个个快因长满草而模糊不清的坟头,跟我讲解这是爷爷的爷爷,这是爷爷的妈妈等等,但因我每年或者几年才去一次,有些真关系自己其实早就不清楚了,这些太久远的祖辈,可能真的随风而忘了。

在这一个瞬间,突然明白了祭如在的意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