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小学问》】又在贩卖焦虑?
在知识付费的时代,贩卖焦虑是获得财富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从米果文化公司所创作的产品就可窥见一番。
按照创作团队的说法,《小学问》可以帮助读者解决七种焦虑。这些焦虑是:
1、读书越多越聪明吗?
2、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
3、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4、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
5、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6、不要当小透明
7、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相应地,《小学问》提出了解决焦虑的方法:
1、a)“心智防身术”。心智上的防身,则是为了在这个观点两极化的社交网络时代,在无数似是而非的说法和各种不知真假对错的争论中,对他人和对自己都保持清醒的理智。b)认识“滑坡谬误”。她是指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
2、a)认识“懒蚂蚁效应”(Lazy ant effect)。b)能够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情绪劳动和风险劳动以特别的方式组合起来,可以成为在职场上出奇制胜的法宝。c)有为才有位。
3、a)对于那些还没有养成自律习惯的人来说,想要变得自律,就不能把自律当成原因,而要把它当成结果。b)你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内心深处缺乏动力。c)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be-do-have。d)罗森塔尔效应。
4、a)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个概念中,SMART原则。它们分别代表: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b)技能迁移。c)注意幸存者偏见。d)时间洞察力。
5、a)对异性的理解力,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魅力。b)37%原则。
6、a)细分美好,善用恐惧。b)要影响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释框架”。
7、a)注重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因为这才是幸福。b)丧而不放弃努力。
对于这本书,我总体打分7分,6分是打了及格分,1分是给书中的一些正确言论和表述。而这些言论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影子。
在时间碎片化的时代,知识碎片化成了一个新名词。相比于对知识的“拼图论”,创作团队更倾向于把碎片化的知识看作“积木”,即对知识的“积木论”。他们认为把碎片化的知识看作是“积木”,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多的人生可能。可是,如何将其迁移操作呢?读完本书,我还是有点蒙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没错,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仅仅是在使用的时候具有力量。使用的过程,一种是刻意地练习,另一种是从小就被培养出了这样的习惯——思考和行为的习惯,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焦虑。将问题拆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应对焦虑的最好方法。此外,还需要注意一点,在思考逻辑训练上的缺失,会导致解读知识的方式经常出错。所以,学习知识,刚开始可以随心地学。之后,还有要有一套认知框架来指导自己去学习,这样才是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在小的时候父母用高屋建瓴的认知培养孩子,是多么的重要,这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最有效途径。学习知识只是开始,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优良的能能力——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才是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知识让我们更有力量;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学会培养自己良好的自我效能,能够让我们更好、更快地进步。
作者:道长归来。
2019年2月13日,于北京八里桥。
《小学问》经典金句摘录:
1、焦虑不是件坏事,它是上进心这个小妖精磨人的体现。
2、当你把焦虑拆解成这些具体问题时,你其实就已经不是在焦虑,而是在分析了。分析问题,恰恰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3、所谓碎片化,其实都是积木化。每一块积木都可以单独学习、自主拼接,进而组合成知识使用者自己想要的形状。(这一句确实给我们说明了学习知识应该有的状态)
4、迷信真正的温床,不是无知,而是恐惧与焦虑。
5、人是一种需要找理由的生物。
6、改变应从理解开始。
7、很多时候,好处与坏处都是一体两面,你要得到优点,就必须承受缺点。
8、心理学家的看法是:语言的暗示是改变行为模式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我们怎样去称呼一件事,往往就决定了我们怎样去思考它,而我们怎样去思考它,往往就决定了我们怎么去对待它。
9、反馈,才是游戏的本质。
10、普通人只看行为,聪明人能看到动机,而唯有动机,才能让我们预测下一步的行为。
11、万德坎姆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可能通过节省时间,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正确的做法是,先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确定事情的优先级,然后再让时间来配合你。
12、我们对于颜色的偏好,在先天上是不分性别的。
13、影响力的核心,是感性而非理性。
14、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终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感觉的不可通约性。
15、焦虑感的来源,在于付出跟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这种间接,增强了不确定性,让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