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想法心理

丁香医生|全民减肥,是一种社会绝症

2021-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麦麦麦麸

熟人长久没见,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很好预测:

「你瘦了!」

「没有没有.......真的吗?」

「真的瘦了。」

然后才能心满意足地展开其他对话。

我们连日常对话都如此执着于「瘦」和「胖」,甚至一切以此为出发点。

因为「瘦」是闪亮的人生,是仅存不多的正义,是「瘦成一道闪电闪瞎你」的亮相,是通往极致的爱、美和成功的钥匙。

没有人喜欢被说「胖」。

毕竟,「胖」可能是一个失去控制的混乱不堪的人生,是悲惨的感情生活,是一个选择。

有人说「你胖了」,无疑是一种社交上的挑衅与蔑视,背后是深深地自我怀疑「控制不了体重,还控制什么人生。」

很多人把「要么瘦,要么死」当作屏保,以激励自己吃得少一点,再少一点,瘦一点,再瘦一点,胖是一个极端的罪名,以至于不该活着。

当一个天平只有两端,一端是「瘦」,一端是「死」,那么「胖」这个字所引申出来的,是在体重之外的千千万万个人格上的判断:懒、好吃、油腻、笨拙、该死。

肥胖是一个问题,而「瘦」是一个答案。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20 年)》的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 1/2 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 16.4%。

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 6 亿人超重和肥胖。

但没人知道,肥胖可能并不是一个选择。

很多「肥胖人士」做错的事情,可能是被分配到了一个所谓的「错误的」「肥胖的」基因。

但不管在媒体、社交媒体,还是日常生活的语境里,有一条被视作金科玉律的公式:

胖 = 摄入的卡路里 > 消耗的卡路里,也就是说,吃得太多而运动太少。

实际上体力活动仅占每日总能量消耗的 30% 左右,而基础代谢则占到了 60~80%,进食约占 10%。

除了优秀运动员之外,个人通过运动对能量消耗的总体贡献相对较小。

基于谈胖色变的社会环境,叠加着对「瘦」的无限憧憬和崇拜,肥胖人士的生活并不好过。

如果整个社会从学校到职场,都在上演肥胖歧视和肥胖惩罚,那么肥胖人士会因此变瘦吗?

并不会。

歧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肥胖人士更加肥胖。

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对肥胖的歧视,是 21 世纪仅剩不多的还没有被改善的歧视。

所谓单向度的审美是:只有一种美是正义,即只有「瘦」是美的,这会把普通人推入「更瘦」的人生比赛中,肥胖人士则被直接推入深渊之中。

对「胖」的恶意,最终伤害的是所有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