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的书单| 生命华丽的胃口—《如何煮狼》

2016-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越读者JC

最开始会去看M.F.K Fisher 的书,是因为这个名字的光环。她写吃,能写成英国诗人W.H.Auden口中“美国当代最佳的散文”,甚至有评论这样写道“其身后诸多饮食书写者追随着她的脚步,却从未超出她的高度”;她住家,能引得各派大厨聚在一起,把她所居住的SonomaCounty变成美国的美食圣地。

可等真正开始看她的书时,才发现,或是文化背景的差异、或是饮食习惯的不同,她笔下的美食并未如预想的那样,让我食指大动。一来,我并非吃货一枚,甚至对于吃这件事情始终保持一种非常节制的心态,通常在别人热情向我推荐一样非试不可的美食时,我往往只是浅尝则止,一顿海陆大餐在我眼里,并不如家里的一面一粥来得美好。更何况,我一向觉得在某一家热门餐厅门口排队,是一种精神屈尊于感官的侮辱;二来,东西方饮食的差异,远比想象中的大,彼之珍馐,吾之鸡肋,譬如Fisher在描述如何用柠檬、培根、欧芹、红酒烤出一只令人“呐喊”的鸽子时,我的脑子里只有当年在广州吃到的脆皮乳鸽:每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鸽子,不应该都是这样外脆里嫩的吗?三来,Fisher对食物和味道的理解,很多都源自她独特的个人经历,和那个已经遥远的时代。我有幸出生在这么一个时代和家庭,对于食物、安全感和爱—这三种Fisher所言的“人的基本需要”,并未有过孜孜以求而不得的感受。

虽然并不是真正喜欢上,或是已经完全看懂了M.F.KFisher的书,但我依然觉得,还是值得把她的书分享给更多的人。道理很简单,尽管我不是吃货,但有人是;我体会不到巴黎洋葱汤或者烤苹果的美味,但有人懂;尽管我自己对厨艺一窍不通,但绝对期待有人按照Fisher的法子,端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面包,或是一道能“满足于平淡爱情”的法式嫩豌豆。

更为重要的是,我不怎么理解马铃薯奶油浓汤的滋味,但我理解吃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上海的金枝玉叶》里写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曾经留学英国的千金小姐,解放后留在了大陆,自然就逃不过各种政治运动的波澜,在“劳改”期间,尽管是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她依然每天下午会躲进一个小小的柴房之中,用捡来的茶梗煮一壶勉强有点味道的茶,用省下来的配给换一点粗糙的麦粉做面包,再用废铜烂铁做的的炉架烤一下。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她只是淡淡说一句:“我是要吃下午茶的”。《如何煮狼》一书的译者韩良忆也在序言里提及,她的一位朋友在坐牢时,将无法下咽的窝窝头,掰成一点点的小碎粒,含在嘴里用口水慢慢吞嚼,觅出了窝窝头最甜蜜的滋味。

我一直都相信:一个未曾在困厄中挣扎的人,是无法真正体察食物之于人生的安慰。

借用莎士比亚那句“食欲是一匹无所不在的狼”,M.F.K Fisher写下的这本《如何煮狼》,不是美食指南,更像是关于生活的寓言,“如果你能把最艰难的岁月和最简陋的食材都煮成美食,又何惧眼前的那一丁点小烦恼”。也正因如此,如果仅仅只是文化的差异、饮食习惯的差异,就错过了M.F.K Fisher,那就太可惜了。在诡谲起伏的命运面前,众生是平等的。或许还会有更多的艰辛困苦等待着我们,但要么被“狼”吃掉,要么就像M.F.K Fisher那样,优雅地“煮”了它。

M.F.K. 费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 ,1908-1992)

ps:关于作者的更多介绍

1937年,费雪出版《循香记》,轰动文坛,因其文笔老练,全无小女人散文虚矫之气,以至于众多文评家都误以为此书为一男子所作,成为一时笑谈。她一生写作了二十几本书,涵盖历史、文化、自然、哲学等多个方面,而最受人推崇的,还是她的饮食文学写作。她的饮食文章,不仅告诉读者如何烹饪,更糅合了个人经验和时代背景,充溢着生命哲理和激情。深刻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生活观念。

1978年,费雪因在饮食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被授予杰出女性成就奖(the Grande Dame Award);1992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费雪奖”(M.F.K. Fisher Award)设立,用以嘉奖在饮食、家居、营养学等方面成就卓越的女性作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