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读书.《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其实这是第三遍读三国。
第一遍还是在初中,当时只是看个热闹,多少记住了些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之类的故事。每每期盼诸葛亮的出场,期盼看他的那些锦囊妙计如何让曹军陷入埋伏,抱头鼠窜;也常期盼看张飞冲锋陷阵,虎牢关前战吕布,长坂坡前吼夏侯,真个打的畅快,而我看的也淋漓;及到后来,看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我怅然若失,忽然就失去了看书的动力,于是第一次看三国,就卡在了这里,再没有往下看,无疾而终。
虽然没看完,但我还是想多少应该留下些纪念吧,于是找了一张A3大小的纸铺开在桌面上,拿出自己的画笔开始临摹《三国演义》的封面。上面画的是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吕布胯下赤兔马,手上方天画戟,头插两根长长的翎子,虎虎生风,英姿飒爽;刘关张团团围住了他,各自手持兵刃,正打的难分难解。稚嫩的画笔渐渐勾勒出了这些历史烟云中人物的轮廓,虽然画是一般,却挡不住我脸上满满的成就感。
第二遍却忘记了时间,也许是在高中,那时候虽然功课紧,但我却是个不大按照套路出牌的角色,经常自习课上看闲书,要么捧本《庄子》,要么看本《汪国真诗选》,老师似乎也司空见惯,对我不管不问。唯独有一次历史课上我在看《红楼梦》,历史老师终于看不下去,要给我没收,我死皮赖脸的硬是把书夺回来了,幸好历史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小青年,没有跟我计较,夺回来就夺回来,只是不敢再在历史课上看闲书了。三国大概就是这个事情读完的吧,这次是真正的读完,虽然读到魏延闯入诸葛亮大帐趟灭七星灯时,依旧心中愤懑,依旧满怀失落,但我还是逼着自己继续看下去,直到司马炎称帝,直到孙皓归晋,直到刘禅寿终。当然,这次也只是看情节,看人物,看不出什么更深的东西,但却总算给了心中的三国一个交代,一个句号,一个圆满。
这次不但读,我还讲。高中是有晚自习的,晚自习前是有十几分钟的娱乐时间的,我们称之为“晚点”。而晚点上,同学们会轮流出节目,多是唱歌、笑话之类,我有时候有些不同,会给大家来一段即兴发挥的故事,故事的内容通常五花八门,想哪说哪,诸如就曾讲过屁的组成。而三国,是这些故事里面的重头戏,一次讲张飞的长坂坡,我恍然回到了东汉末年的古战场,站在讲台上怒目圆睁,对着下面的五十多个“曹军将领”大吼:“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我交战!”连喊了三遍,讲台下鸦雀无声,似乎被我的气势吓到了一般。
第三遍却是刚刚,这一遍看的时间很长,也很仔细,又因为捧的是毛宗岗的批评本,所以边看也边想了很多。如果说第一遍是看热闹,第二遍是看故事,那这第三遍,可看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看历史的大开大合,看智谋的神出鬼没,看构架的匠心独具,看关联的严丝合缝……一部三国,在毛宗岗的指引下再读,竟然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味道,这令我惊奇,令我爱不释手。媳妇说我,三国你都读了多少遍了啊,还读!不腻吗?我说,不一样,每读一遍真的不一样,我现在说不出来,但我能感觉的出来。那是一种爱酒之人遇到醇厚老酒的惊喜,爱吃之人遇到绝色美食的艳羡。
东汉末年分三国,黄巾之乱揭开了这个战乱纷飞年代的序幕,诸路英豪陆续登场,有奸雄如曹操,有莽夫如吕布,有性情如张飞,有谋略如诸葛亮,有英姿如周瑜,有敦厚如鲁肃,有济世如刘备,有忠义如关羽,有仁心如华佗,有狂士如祢横,有玄幻如左慈……一部三国,万千人物,却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我满怀期待的等着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因为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演绎着一段精彩的人生,从贯穿始末的大人物曹操、诸葛亮,到眼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苟安、孟节,无不都有自己的精彩,让人读来欲罢不能。这其中,毛宗岗的批判对自己了解三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自己知道,书原来可以这样读。他的评说时常见点睛之笔,让人拍案叫绝,而且经常引经据典,博古论今,使自己新中的三国由原来故事的罗列,成了一部有机的整体,前后相应,环环相扣,好看煞人。
掩卷,三国硝烟已远,而自己的心却久久沉浸其中,舍不得出来。书果然是常读常新,我没有料到这次的三国能看出这么多的不同,收获原来都在不经意间。
怀念,也同样更期待这样的读书经历将来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