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 | 《断舍离》:整理看得见的物品,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这是一本现象级畅销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各类榜单的销量冠军。
书籍火爆大卖的时候,我正读大学,自认冷静理智,不是个疯狂的剁手党,反是个井井有条的整理达人,学习怎么去收拾整理物品?用得着吗?完全没必要啊。之后便一直不曾拜读。
十多年里,也看过为数不多的几本日本作家写的书,像是渡边淳一的《钝感力》,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村恒子的《人间值得》,在实用类的书籍内容中获取方法技巧的同时,也慢慢像读散文、读传记一样,窥探到了属于一个个真实生命的生活哲学。
所以,当我又一次购书下单而《断舍离》被推送出来时,便突然想起这本一直不曾被我拥有的畅销书,果断选择了一起下单、认真阅读。
比亚里士多德出生还要早很多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芝诺,声望很高,却对任何问题都要思虑一番才肯作答,看上去好像什么都不太懂。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知识圆圈说”。
一天,芝诺的学生实在忍不住发问:“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的知识要多很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也十分正确,可为什么您看上去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所疑问呢?”
芝诺听完后,顺手在桌子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
“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知识多。而这两个圆圈的外面代表着我和你们所未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周长长,因此我接触到的未知范围也就比你们的大。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啊!”
听完之后,学生们既对自己的老师心服口服,也知道了越有才华的人就越会谦虚而奋进的原因。
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也说明知识圈在不断变大,没有停止学习和进步。这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不是吗?
01
书中最先触动我的一句话在《前言》: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我们平常在收拾东西时,常常会想“扔掉太可惜了”“还能用”“留着以后用”,就是把物品当成了主角,而不是自己。
断舍离不停留在通过收纳整理来把物品放整齐的层面上,而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既整理物品,也整理内心,进而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举个再常见不过的例子,每逢有什么需要出席的场合,甚至正常的出差、旅游,乃至变天、换季,都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
明明不会再穿,却因为诸如“买下还没穿过”“买的时候挺贵”“扔了太可惜”“有些纪念价值”等各种原因,依然收着,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
断舍离的第一步是“舍”,以自己为主角,舍弃多余的杂物,不做物品的奴隶。
我们知道,新陈代谢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生命机制,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便秘,那么他的身体是不健康的。
书中说“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的状态”,既然这些物品消耗了自己太多的能量,就需要对它们进行筛选、取舍,果断扔掉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
那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合适、舒服”呢?
思考“与当下的自己是否有关”。当下的我是否需要它?当下的我使用它是否合适?当下的我使用它是否舒服?
这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关系轴,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一定要以自己为衡量标准。
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收拾东西的时候多问几句“我要用吗”而不是“它有用吗”,比如带回家的一次性筷子,就属于“它有用”而“我不用”,那就扔掉。
主角是自己而不是他人。书中有个案例:
弘树先生因为住院做手术,收到了同事送的千纸鹤。因为觉得有纪念价值,所以在病愈后就将之挂在了床前,每晚看着睡觉,直到落满灰尘。
但看着落满灰尘的、变色变旧的千纸鹤,他只会想到自己当时病得很重,不断带来负面暗示。
此时的千纸鹤就需要扔掉了,它就像原本美味却已经腐烂的食物,代表停滞和腐朽,已经不适合自己。
如果仍有负罪感,可以去向朋友再次表示感谢后再扔掉。
作者建议,在扔这类很难丢掉的东西时,要把“对不起”“谢谢”大声说出来(不是小声念叨)。这样,会更利于快速整理自己的心情。
另一个要素是时间轴,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
比如以前电视上经常会演到的烧掉信件的情节,就是通过对物品的处理来整理自己,通过这种方式从过去的感情中走出来,面对新的自己、活在当下。
再比如,对衣柜中那些舍不得扔的衣服,我们总有一种“还能穿,说不定哪天就用得上”的心态,其实,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这种“说不定的哪天”,基本从来就没有过……
书中说到的和惠小姐的例子与此类似。
和惠小姐收集了很多各类餐盒、礼盒中的塑料勺子,一直都舍不得扔掉,她觉得“去野餐的时候用起来很方便”,可什么时候去野餐呢?野餐的时候用不锈钢的不方便吗?
至此,我们对“舍”再做一个补充:
正视迷茫心态,去除心中执念;彻底筛选物品、果断舍弃杂物,该扔就扔、该捐就捐、该送就送,物品要出现在此时、当下最适合它、最需要它的地方。
02
因为时间一直在变化,所以,做到了“舍”,物品就会处在流动更新、循环代谢的状态。
不要担心自己会大量再次买入,其实,恰恰是因为在“舍”这个阶段遭遇了迷茫执念,经历了难以抉择,再次买东西的时候就会反复思量,不再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物品要“使用”才有价值。如果买回去不用,就放置在那里,放的时间长了甚至都会忘记,那和没有买有什么区别?无非是买的时候浪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挑选带回,买回来浪费了空间、时间和精力保存。
这类事情如果多了以后,甚至连人都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觉得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觉得自己眼光不好,觉得自己不会收拾……
越是平日里不常收拾的人,经历了一场“痛彻心扉”的“舍”之后,越容易达到“断”的境界。
如果说“舍”是出口处的排泄水阀,那么“断”就是进水口的活水水阀。有效使用两个水阀保证水的流动,才能保证水池里的鱼不会因身处死水窒息而死。
如果物品过于繁多,一下子难以整理,千万别把摊子铺得太大。可以选取大到一个房间、小到一个抽屉,甚至抽屉里一个装满东西的档案袋作为突破口,给自己五分钟到一刻钟的时间,完成一次轻松愉快的收拾整理——
先扔掉肯定不需要的破烂儿;
再对剩余的物品进行取舍,是要送人还是留存;
留存的东西在放置上,看不见的空间放七成以便打扫,看得见的空间放五成拥有视觉效果,装饰性的空间放一成发挥美化作用。
如此,物品的总量就会受到限制。
买东西的时候认真考虑“我需不需要”“我用不用”“把它放在哪里合适”。如果不需要、不用、没地方放,那就不买了。
严格的筛选不仅能够限制物品总量,还能让自己对经重重考量“难得到手”的物品多加爱惜,更能让自己在不断的比较衡量中越来越了解自己、提高审美品味。
至此,我们对“断”也可以再做一个补充:
物品要“使用”才有价值,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买回的物品要爱惜,“物尽其用”,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和力量。
03
到这里,我们能够看出,“断”和“舍”是在行动中相互促进的。
舍得舍得,通过不断重复的“断”和“舍”,我们会获得这样的状态:
所有的物品都放在最恰当的位置,具备美感;自己也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收获了适合自己居住的舒适空间,舒服、自在、畅快。
这就是“离”。
断舍离的意义不仅在此,它是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更是一门发现自我的人生哲学。
书中给出洋子小姐的案例。
洋子是一位三十多岁擅长整理的单身女性,她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包括不少社科类书籍,但是装满言情小说的一箱书却始终无法扔掉。
这些言情小说基本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洋子意识到这一点后,突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和当下负面困境的投射。她当机立断扔掉这箱书,告别糟糕过往,开启新的生活。
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反映出自我形象。物品是一面映照你的镜子,它照出那个真实的自己。
知乎上曾有个问题:“坚持断舍离后,你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一众关于扔东西的回答中,有个答案十分戳人。
“我发现了一个想要拥有一切,却又患得患失、焦虑失去的自己。”
在这个物质欲望和垃圾信息都过度泛滥的时代,我们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执念,太多的占有欲,反而迷失了自我,导致生活混乱。不管是房屋的居住空间,还是内心的精神空间,都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要想活得清爽,学会断舍离做生活减法日渐成为一种能力刚需。
2022年最后一天,何不开始自己的“断舍离”,通过收拾物品来整理内心,了解、完善、肯定自己?
通过整理看得见的物品,来改变看不见的世界,让自己从外到内,焕然一新,拥抱202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