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只会罗列观点?深度思考需要升级结构化思维
在许多讲解问题分析、表达陈述、内容写作的书里,金字塔原理是最常见的技巧。
作为结构化思维的一种,相比线性思维,更能全面、立体地展现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推出更有价值的观点。
自己已经习惯了在工作中用金字塔梳理知识点,做营销策划案。
但在这过程中,始终感觉用得很浅层——就只是把“已想到内容”,用金字塔的“样子”罗列出来而已。
例如我想分析抖音对于To B领域内容营销的价值,我会有初步的想法——客户需求、产品特点、平台使用等分门别类放进去内容。
这种做法,更多是用金字塔来拜访内容,并没有达到结构化思维的“分析”的作用。
同时,也衍生出两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
① 有什么标准能评价金字塔结构的好坏?
② 作为思维工具,如何帮我拓展更有价值的新观点?
一、金字塔最常用的就是分层,这就足够了吗?
正如下图。一个金字塔结构包括三个要素:A. 层级(高、低层信息);B. 支撑(高低层信息之间的关系);C. 分类(低层信息之间的分组)。
如果把金字塔比作一个人:层级就像肉身,支撑性是骨架,观点的价值是灵魂。
我们最基本的用法就是分层级,然后低层信息用归纳或演绎的逻辑组织起来。
但只是“随意”分层,那金字塔不就沦落成一个画图的样式,那它如何体现问题的分析优势?对思路的启发贡献在哪里?
带着这两个疑问,学习了L先生智识营课程的第二课,有了很大的新启发,甚至也纠正过去对金字塔的错误看法。
总的来说,分层是最基础的应用,支撑性(骨)和开拓性(灵)更关键。结合自己学习课程和日常工作应用,从中总结两个更好应用金字塔的技巧。
① 如何评估金字塔结构的稳定性,避免逻辑谬误。
② 如何利用金字塔来分析问题、拓展思考视角。
二、「思维图」
1. Process On绘制,文章配图为局部截图。
2. 文末附有全图,如需「高清大图」源文件,可以点击这里(请电脑端查阅)。
三、金字塔画出来不代表观点就对,要进行检验
支撑,就是指高低层级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例如下面的例子,水果与苹果之间是从属关系,看着很简单,没必要再继续深究。
看第二个例子,也是许多成功学书对于成功人士的总结讨论,无非都是偏向于个人的努力、勤奋等。
但是往往忽视掉成功人士的“家境”也有很大影响,例如比尔盖茨优渥的家庭环境:
1. 带来的良好教育可能是他努力、勤奋的来源;
2. 母亲作为IBM的董事能为他的生意提供更广的人脉等。
但是为什么成功学的书不提呢?因为家境是很难复制的,这样就无法调动读者买书的兴趣,因为看了也没法学。
可见,但涉及到一个具有倾向性的立场观点时,如果只是停留在画出金字塔的层级,很容易出现一个逻辑谬误——简单归因。即,你的金字塔画出来,不代表你的观点是对的,这也是你可以去发现别人逻辑错误的角度。
那如何去检验支撑性的正确与否,让自己的观点能更严谨呢?L先生的课程提出两个标准,我觉得是个不错的技巧:
1. 充分性。即低层信息是否能完整地解释高层信息。
例如我论证“苹果好吃”,从外貌、甜度、营养这三个因素分析是否就“够了”。
很重要的是,这个标准不是自己拍脑袋罗列的,而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否则就有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金字塔只变成了一个画图,而不是分析问题的工具。
基于这点,你就会主动去找相应的资料,例如有某个权威学科提出的判断标准,这样才能确定你的这个思路是严谨的。
2. 必要性:低层信息是否是多余的,对高层信息影响微乎其微。
对影响力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低层信息,是没必要放在金字塔结构里。
因为会影响你的判断,且当论述观点时会占用听者的注意力,影响到关键信息的吸取。
四、细化金字塔分析结构,避免“正确的废话”
正如上文所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有观点再用金字塔画出来,但这样并没有发挥金字塔作为一种思维分析工具的作用,甚至最后还可能得出一些难以操作的空泛大道理。
例如我做内容营销,想要提高内容阅读量,下面这个图通过充分必要性检验也没有差漏。但大家应该都发现了,这提炼的观点,不就是三句“正确的废话”吗?
1. 大家都知道要这么做,但关键具体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做。
2. 先后顺序如何安排,人力、时间、预算又如何才能跟上呢?
逻辑没毛病,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思路——没有新意、缺乏可行性。
因此,引用L先生课程里WYH+GHC模型——我称为“灵感启发器”,来重新分析这个问题的思考,让视野更开阔,从而激发更多新的想法。
开始前,先理解WYH、GHC、金字塔三者怎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应用起来,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WYH是代表层级之间的支撑关系。WHAT一般是高层级的信息,另外两个分别代表低层级是高层级的原因/原理(WHY)或做法/用途(HOW)。
GHC是代表观点自身的属性。GOOD就是好处/优势,HARM就是坏处/局限,Conclusion(简称CON.)就是结论。
从下图可以发现:
1. 通过不断分析高层信息的WHY和HOW,得出更具体的低层信息。即不断的追寻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层。例如更有吸引力的主题应该再细分“怎样实现”或者“为什么要作为重要的步骤”。
2. GOOD和HARM拓展你的WHY的观点,避免片面或极端。例如上面的内容阅读量的例子就只看到了好处(GOOD),忽略了局限(HARM),这样的结论可行性有限。
基于这个新的金字塔模型,以第二点“用图像化呈现”为例重新分析,会发现比最开始那种表层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可行——问题更有深度,这也是思考能力提升的标准。
这里也补充说明:
1. 这个优化到最后策划案落地,还有很多细节要考虑和优化,篇幅有限不展开。
2. 个人认为画法并不限制是只有一种形式,WHY+GHC是分析思路,需要根据不同主题灵活呈现,否则就是生搬硬套了,反而不好用。
后记
金字塔原理本质上就是“结构化思维”,它的目的是帮我们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打开旧观点的桎梏,拓展更多方向的思路。如果仅停留在罗列自己已有观点上,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后续我也会继续学习“结构化”相关的知识,或许对金字塔原理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新的使用技巧。
L先生智识营的结构化课程也有分享第二种应用:知识网络,也是让我受益匪浅。
因此接下来的新文章会围绕“知识网络”、“概念图谱”的主题,结合我的专业工作(营销/品牌/文案)来探讨交流。
附录:《结构化与知识网络》思维导图
文章只抽取最有启发的两个知识点展开探讨。
而思维图示囊括了该堂课所有内容的思考笔记,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评估是否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