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读书•写作•遇见

面壁——关于《流浪地球》的文章,我与高手写作的差距在哪里?

2019-02-26  本文已影响8人  雪在烧ing

2.14我在简书上发了,写了关于《流浪地球》电影与小说的一些异同和分析,之后看到了张洛鸣在公众号“识局”里发的《流浪的是地球,流氓的是地球人》,以及黑羊写的《《流浪地球》:原著里这些虐心的情节,电影没有拍》,两篇都与我文章主体内容比较类似,都是表达了:小说的很多东西,没有在电影里体现出来。但我写的阅读量123,《流浪的是地球,流氓的是地球人》阅读量1.2万,《《流浪地球》:原著里这些虐心的情节,电影没有拍》在武志红的公众号阅读量10万+,距离咋就那么大呢?必定是我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阅读上述两篇热文时,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本周作文就以我文章与那两篇文章做对比分析,找到自己写作上的问题,以期以后能有所进步。

一、标题

我的文章标题不能吸引眼球,原来是《《流浪地球》——为何没有刘慈欣原著的故事?》,这标题显得比较呆;后面改成了《《流浪地球》——为什么说电影空有原著之“壳”?》(以下简称《壳》),比前面那个略好一点点,但吸引力还是不足,比《流浪的是地球,流氓的是地球人》(即上口,又有悬念,流浪与流氓,有对比,有趣。以下简称为《氓》)、《《流浪地球》:原著里这些虐心的情节,电影没有拍》(“虐心”——很吸引眼球,大家都会想看看怎么个虐法,以下简称为《虐》)都差太多了。

二、背景交待

1、《壳》:我对于背景的交待,只以“我”观看了电影《流浪地球》为出发点,提到了最初宏大的场景、煽情的剧情,没有提到电影的大卖、豆瓣上的1、5分之争。

2、《氓》里,说了对豆瓣评分的意见,及个人的评分。同意有打一分的权利,但不同意很多人打一分的理由:没看就为了平衡、因为吴京……并抨击了一些人,他们希望强力部门介入,用强制力来压制与他对立的情绪。他们看不顺眼的,就该举报,就该被封,就该从此消失。

至于真正的思考和辩论,则越来越稀缺。大家似乎都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情绪对抗情绪。

3、《虐》文中,则说了票房、观影感受。40亿,位居亚洲票房第二,以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看,固然台词和表演有点尬,设定也有硬伤,但仅就故事创意和视觉震撼,称得上良心之作,绝对值回票价。

4、差异分析:上两文中写到的背景情况,新闻里很多,也属热点,我可以查到并加以引用,大部分也能写得出来,但当时没有想到要写这些,就导致文章与读者的情感联系感不强。为什么会“没有想到”呢?写文章时全局观不够,考虑问题不周全。

而《氓》文中“真正的思考和辩论”的分析,则是我没有去想的,在看豆瓣评分之争时,只是以吃瓜群众的心理看热闹,没有去分析其背景的深层原因。为什么没有分析呢?惰性,按《思考快与慢》里的逻辑,就是只用了系统1,而没有调动系统2来工作。为什么会不调动系统2呢?因为仅把那些新闻当成娱乐来看,没有做思考。

改进思路:在工作、学习、写作中,多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现状、未来,涉及的人等等,多调动系统2,做分析,如果把新闻只当成八卦来看,就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了。

三、对于电影小说不同点的概述

1、《壳》:“电影与小说内容有很大不同,包括电影里的主角刘启、刘培强、王磊、韩子昻等人物,小说里没有;因木星质量变化导致地球引力发动机大面积故障,乃至地球将被木星吸引而解体、以超大“火柴”引爆木星等情节......也非原著的内容,而小说里的人物,加代子、小星老师等,还有很有宇宙思维的情节电影里也省略了。

2、《氓》:“在郭帆的《流浪地球》里,也没有小星老师、灵儿和加代子这些原著人物,更没有原著中笔墨最重的“叛乱”情节。

那里面,大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加班加点对抗邪恶的木星,连回家过春节的功夫都没有,哪顾得上叛乱。

所以,除了都叫《流浪地球》、以及都设定了太阳即将完犊子的大背景之外,这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3、《虐》:“电影《流浪地球》确实不缺打动人的东西:星际流亡的悲怆命运,拯救地球的家园情怀,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

它强调“希望”,情感基调总体是向上的。

但小说《流浪地球》不同,开篇第一句话,就给人来了一闷棍: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

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

进而引出小说的故事

4、差异分析:我的文章里,只指出了电影、小说内容的不同;《氓》里专门提到了“笔墨最重的“叛乱”情节”,还说了电影里“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加班加点对抗邪恶的木星”即点出了重点的差异,又诙谐幽默:电影是很正能量的,木星是邪恶的。《虐》文里,也点出了家园情怀、集体主义、“希望”、情感向上,并引出小说中完全不同的主题——一来就一闷棍。

一对比明显看出,我写的文章比较呆板,更象是写报告,缺乏幽默;也缺乏提炼总结,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事实类的信息大家都很容易获得,需要的是分析总结(这也是追求原创的动力吧)。

改进思路:在描述事实时,更多的去思考事实产生的前因后果,加以提炼总结,使文章更清晰明了,准确。在用词造句上,要使文章更轻松易读,幽默——这个好象对我也有些难度。需要在日常多搜集素材,比如看到笑话、段子时多记忆一些,并考虑这个可以适用于哪些场景;写文章时多思考怎样能读者看着都有趣味。但可能确实不易做到——比如我正在写的这篇,更象在想检讨,而毫无幽默感呢?

四、关于叛乱

1、《壳》:只是引用了原著小说的内容

2、《氓》:最后,支持联合政府的人,只剩下五千。当年七十亿人相信了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的说法,三十五亿人挺过了刹车时代的艰辛,到如今,只剩五千人还愿意继续相信下去。

为什么不相信了?他们只是情绪爆发了而已。流浪中积累的疲惫、困苦、恐惧和绝望,让他们的情绪一点即燃。

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他们为那五千人设计了残酷的死刑:在零下百度的大海凝成的冰原上慢慢冻死。

由叛乱,引申到人类因为党同伐异而失去理智的后果,比如王安石、东林党争等。

3、《虐》:在分析了流浪地球状态下,面对死亡人的心理情感变化后,笔锋一转,有什么是不变的呢?——群体的愚昧——引发叛乱

总结:阴谋论总是特别能蛊惑人心。

叛军得到了生存的机会,多么的幸运,却多么的讽刺。


5000位政府军被冻成雕像

4、差异分析:

对于叛乱,小说中最重要的高潮,我除了引用原文外,只关注了大刘在这类极端事件下群体心理的探索上,没有分析这种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是否与历史中的事件相符,即这样的群体心理设定是否合理?

而《氓》的人口数量等(35亿 VS 5000人)数据对比更清晰、强烈。分析了情绪爆发的原因:流浪中积累的负面情绪,让他们一点即着。引申到历史中,寻找同类事件,进行分析论证。而我只是就事论事的说。我的知识储备不足,虽然知道有这些历史事件,但对其印象不深,也谈不上理解,当然就无法自如的“引经据典”了。

《虐》文中也对引发叛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群体的愚昧、阴谋论。

改进思路:与上面的类似,分析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剖析其深层原因和逻辑;扩充知识面,更多的运用联想、类比等方法,使分析更合逻辑,也更生动有趣。

五、文章的总结

1、《壳》:科幻应该并不只是未来的灾难,不只是英雄拯救世界,还有对宇宙的探索,对人性的探索,极端情况下的群体心理学......建议看小说原著。

2、《氓》:分析了人的理性与感性,还有包容。

在原著里,“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这句话,就是身为地球派的最高执政官在临死前说的。他理解了那些不能理解他的人。

对于理性,且理解他人的人,不能把不讲理的人扔进大海,该既坚信自己的正确,又包容对方的错误。然而纠结的是,对方不一定包容你。

所以,你面前的选项大概只有两个:

要么成为冰海上的雕像,要么做个流浪中的流氓。

3、《虐》:分析了科幻的价值,为什么读科幻?“科幻小说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无限远、时间无限久的尺度,让我们重新打量为之骄傲、不满、焦虑的所有一切:

如果人类的文明要在太空中漂流两千年,最终留下的,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吗?

在生存面前,爱情价值几何?道德价值几何?伦理和社会规则会变成什么样?

未来重要还是当下重要?生存重要还是保持人性重要?

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

刘慈欣认为,科幻是认知世界的方式,而非写作的手法,“好的科幻是把最疯狂的幻想描述成新闻报道般的真实”。

所以,科幻的意义不是阐发科学,而是通往哲学,不是预测未来,而是教人自省。

 

4、差异分析:

其实写到这里都不用再分析啦,人家的总结,升华了几个档次,我的却还是分析事实,建议读小说原文。虽也提到了极端情况群体心理探索,但仅点到而止。

而另两篇从人性、科幻的意义的高度进行分析总结,自然不在一个层次上了。问题在前面几部分都分析到了,都是类似的,解决方案也就无需赘述了。

最后小结下我的问题:不善"忽悠",不善提炼总结、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幽默感……(捂脸ing)

好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