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关闭了朋友圈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有那么多的时间看书
今天是关闭朋友圈的第三天。虽然说是关闭朋友圈,其实也会在每天集中的两三分钟内,再次打开朋友圈入口,过一遍这两天朋友们的动态,之后,再关闭。仅仅是这样简单的一个操作,我却给自己的精力来了一个大大的升级。
在关闭朋友圈的三天里,我看完了三部小说,基本上保持了一天一部的节奏。
虽然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可以花两三个小时看完一部长篇小说,但是我没料到,如今工作之后,我对小说还有这么专注的热情。一天一部,本不是我计划的,而是很自然的结果。
也许是太久没有阅读小说了,我对它如狼似虎。看了开头,便急着想要知道故事的全部,我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活过来了。
虽然近一年来,断断续续地也看了不少工具书,但是,到底还是没有小说那样让我着迷。看Kindle也是,看不了几页就会想昏昏欲睡过去。工具书往往也要耗上一个礼拜甚至更久才能看完,看过还记不住,果然,还是小说最有趣的。但是倘若我没有关闭朋友圈,我的阅读速度怕也是达不到一天一部的。
我们都知道,拿起手机,就等于拿起几十个APP,整个世界都在你手里,你哪还能专心地去倾听某一个完整的故事?
现代人被迫接受的的都是碎片,我们的时间被所谓的世界资讯打得支离破碎。
碎片化的学习是个幌子。因为大多数人都办不到,在极短的时间里排除一切的杂念,将精力集中到眼前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上。至少,我不能。
但是倘若能够将时间集中起来利用,那么收获的东西便可以成形,能够被自己看到了。
比如,我刚刚看完《活着》,现在正在码字。
《活着》是我小说存货的最后一本了,明天开始看工具书。我的阅读速度也许会降下来,也许不会,因为我给自己了三天缓冲期。
今天还想说说《活着》。
看的时候心在哭,看完之后,感觉泪都流干了。
福贵一开始是个混蛋,是个畜生,输光了家里的家产,却因此捡了一条命。
福贵是故事的主人公,作者没把他写死,但是,作者让他比死更痛苦,便是让他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福贵的爹死了,娘死了,女儿聋了哑了,儿子死了,老婆死了,女儿死了,女婿死了,孙子死了。只留下死不了的福贵,将他们一个个埋葬。
是不是觉得福贵太惨了,为什么所有的不幸,都落到了他的头上?
这是时代的错。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什么灾难,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生产大跃进、农村大公社……),所有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东西,在福贵一家人命运的变迁中都有展现。每一个人死去的背后,都是那些苦难的血的真实。
除了福贵最开始的好赌,是他人性的恶,接下来的福贵,都在承受整个时代的恶。偏偏讽刺的是,正是福贵最开始的恶,救了最初身为地主家少主人的他的命。
活得那么苦,为什么福贵不自杀。这便是,称之为活下去的意志的东西。福贵的一辈子里,总有些人,甚至一头牛,牵动着他温暖柔和的心,让他能够继续活下去。这样残酷的世界里,能够活着就很满足啦,死了的人想活过来都还没有机会咧,所以即使经历那么多亲人爱人的死亡,福贵对自己说,能活下去,就别死。
最后福贵牵着他从屠夫刀下救下来的老牛,唱着歌,消失在扬起袅袅炊烟的田野里了。
歌是这样的: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有人评论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的确,但是我也愚以为,福贵到了晚年,精神境界也已然到了出家的境界,如同歌中所唱的那样,像和尚一样,无欲无求,是达到了豁达的境界吧。
人生再苦,也不能更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