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人生

这本书居然解决了困扰世界的难题!

2017-04-07  本文已影响32人  功德文化

世界和平 ,这个词对于生活在地球上千百万年来的生命来说,是一种盼望,是一种渴求。千百年来,我们都在渴望世界和平,只可惜,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和平还只是人类的一个梦……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世界和平?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很多年。现在跟着功德君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读懂了这本书,你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在《中庸》由“篇”升格为“书”的过程中,佛教与道教(佛老)人士对《中庸》的重视与提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儒释道三教

都会这么重视《中庸》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到底是什么?

请听功德君为你细细讲解!

1《中庸》到底讲了什么

《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12佛老人士与《中庸》

佛老人士对《中庸》的重视与提倡,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戴颙与梁武帝。

戴颙之墓

戴颙出身于南朝刘宋的一个隐逸世家。根据《宋书·隐逸传》的记载,他曾著有《逍遥论》一书,以“述庄周大旨”,可见戴颙在道家学说上应该有很高的造诣。戴颙对佛教也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佛像雕刻方面,戴颙与其父戴逵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当时宋世子铸造了一个精铜佛像,但是面孔显得太瘦,工人又无力修改,就请教戴颙。戴颙稍加指点,问题立即解决。后世对戴氏父子的佛像雕刻技艺赞叹有加:“二戴像制,历代独步。”就是这么一个兼尚佛老的隐士,曾撰有《礼记中庸传》二卷。这是史书上个人研究《中庸》的最早记载。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与道教茅山派创始人陶弘景私交甚笃。梁武帝当年起兵叛齐时,陶弘景曾奉表拥戴。梁武帝登基后,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咨询陶弘景,以至于陶弘景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梁武帝后来舍道归佛,曾经四次舍身出家,每次都是朝臣用重金才将其赎回。梁武帝平日不但自己升座讲经,还令王侯弟子皆受佛诫,臣子奏表上书也必须称其为“皇帝菩萨”。根据《梁书·武帝纪》与《隋书·经籍志》的记载,梁武帝一生著述颇为可观,以千卷计,其中就有《中庸讲疏》一卷。

戴颙与梁武帝的《中庸》著述皆已不传,但从他们的佛老背景来看,其著述中必定会熏染很重的佛老气息。

3《中庸》的发展史

中庸之道

中唐士人在以《中庸》融会儒释道三教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中庸》“诚明”思想,并形成一个长达三四百年的中心议题。北宋范仲淹在科举考试中作《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陈襄曾撰《诚明说》一文并进献给宋神宗,直到南宋王柏还写有《诚明论》一文。

两宋时期,道学兴盛。北宋儒者普遍重视《中庸》。范仲淹曾经劝张载读《中庸》,胡瑗、司马光、刘敞、二程、游酢、杨时、吕大临、晁说之等北宋大儒与道学大家也都给予《中庸》以高度重视,并有专门著述。从北宋杨时到南宋李侗还传承着一个“静中体验未发”的道学诀要,这就是“道南指诀”。后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又从道南指诀中相继悟出“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从而奠定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至高地位。无论是道南指诀,还是中和之说,都源于《中庸》首章。

南宋以后,《中庸》合入《四书》,地位迅速上升。元仁宗时期,《四书》被定为科场教材,《中庸》从而成为天下士子科考的必读书。于是关于《中庸》的研究著述也随之大增。

佛教与道教人士对《中庸》的重视与提倡,客观上促进了《中庸》的思想传播与地位提升。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漫长过程中,《中庸》起到了一种积极的中介作用。

4《中庸》的现实意义

中庸是儒释道三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影响。

今天,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用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文章推荐

这个特殊的节日,他们值得纪念!

读不懂诗经?别怕!梁启超带你读

大开眼界!原来这就是“君子文化”

点击上方文章标题,立刻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