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持己见者都没有家
从微博和微信盛行开始,变和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和写字,很少沉淀自己,明显感觉与二十岁出头、试图依靠文字养活自己的澎湃少年渐行渐远。回头再看当时取的“浪荡石頭”的网名,带有浓厚戏谑的味道,应了两年前的那句预言,“如果此刻你并不觉得享受到了以后可能要牺牲一部分温馨的家庭生活而换取的代价昂贵的所谓自由,是不是还算是活得挺窝囊的。”
也终于体会到那一句歌词:“所有持己见者都没有家。”也算是庸人自扰的另一番说辞吧。
而今对于远方,并没有早些年对于陌生之地心向往之的热血和冲动,只是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看到不同地域的人们,想象一种鲜活的生活状态。如果这还算是有几分诗意的话,那生活本身未免也太寒碜了一些。虽在一座城市,这几年的时间很少呆在家里,感觉更多那是一处流离之所,过客时常在那儿借宿一宿,次日起早便匆匆离开。
前年夏天的时候,莫名其妙在城市的风景区贷购了一套房,母亲不太支持,说是14楼层带4不吉利,又说地处郊区不方便,不如就买在旧居附近,最后还是瞒着老人家决定了,我当然知道,她只是害怕我离开她生活。说莫名其妙, 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没考虑过会在这座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小城里定居。决定得其实也并不沉重,因为不以为一处居所能决定所有的生活,或是一定会伴随我度过余生。平时爱好数码产品,二手交易自是常态,对居所的理解莫甚于此。只是当时,所有购房的手续办完之后,会有一种失落,好像自此与“浪迹天涯”的生活渐行渐远,似是一种开窍,或者一种妥协。去年底办完了收房的手续,交房后第一次带家人去看那房子,差强人意。偶尔臆想,或许今年以后,小城之内会有一处固有之地让人留恋,不必总是滞留在喧嚣的咖啡店成为夜归人。亲友常常看到你表面的洒脱,他们并不知晓此中的心路艰难。而你所有能诉说的对象,也就仅限于自己,而已。
谈及朋友交往,相较于包裹在平和外表下的自己,其实性格里的毛刺棱角依然很多。有人说“一段异地的友谊变不变淡,关键看有没有一个经常活跃的微信群”,以此说明一个活跃的微信小群对一段中度好友关系的维系的重要性。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能是年纪大了,朋友不管是微信还是生活里,没有分中度轻度的,微信的使用也很随意,联系人里来往不多、无关广告多的直接就删除了,不用因此考虑微信之外的相处是否尴尬。这一点上,至少现在的我,学不来“有的人不是同类,做不到深交,但他们的善意和热情仍然值得珍藏和维系”这样的生活态度。人生能有几个天涯?相忘于江湖,不如就从微信的好友里开始吧。
夏目漱石在《草枕》里写道:“执着于理则锋芒毕露。沉湎于情则随波逐流。强执己见又自负于一隅。总之,人世难居。”以为然。
古人云,三十而立。相较于他们四五十岁的人生,按照现代数学的概念人均寿命七十而计,我们当四十五岁而立,而机缘巧合,意外地提前开始人生中第一次创业。生活总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如果我们还是将生活还是比作苟且和诗的夹缝的话,这一次,它帮你把缝隙弄的够伸出指甲盖了些,然后再压上了一座新的大山,其中的艰难程度超过了我的预期,也真正又一次感觉到升级。不管是对商业生活的理解,还是对“伙伴”、“亲情”这些人情关系的领会。
尽管有时候想要坚持一种人性的合理,可当你发现这样的坚持会极大概率的导致失败,那种无奈只有自己才懂。做公司如同做人,挣钱重要吗?当然重要。坚持理想正确的活法就更难了,市场惟畸形不留活,而要活的好,在畸形环境下养成的商业形态下,你要耗费的心力也只有自己才懂。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君自此远矣”,可能是血液里天生的固执吧,料想到未来向海而居、聊度此生的光景。而在能够完全应付迎面的这些挑战以前,大概又要开始适应一段足够漫长的新的孤独历程。世人多戴面具,而你执己见,除非你把他们以为的那儿当做家,不然还是习惯浪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