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十五天打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树立人生志向,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三十岁学有所成,确立做事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五十岁识天下大势,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六十岁宠辱不惊,能听得进逆耳之言。到了七十岁知行合一,一切言行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礼制。
背景&理解: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将军,据说身高十尺,力能举城门。叔梁纥娶施氏为妻,一连生下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后来纳了一名小妾,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孟皮。孟皮七岁时,爬树玩耍摔断了腿,变成瘸子,按当时礼制,身患残疾是不能成为继承人。于是叔梁纥又向鲁国的颜氏求亲。由于叔梁纥年纪大,且性情急躁,颜氏的三个女儿当中,只有最小的颜徵在愿嫁之。当时叔梁纥六十六岁,颜徵在十五岁,礼制规定,男性成婚应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应在14岁至49岁之间。故而,叔梁纥与颜徵在的结合并不符合礼制,史书称之为“野合”,即不合礼制的婚姻。叔梁纥71岁那年,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天生容貌丑陋,具有七露特征,分别为双眼露白、双鼻露孔、双耳露轮、嘴露齿。此外,孔子的头额是向内凹陷的。叔梁纥和颜徵在却十分欣喜。此前他们曾在曲阜东面的尼丘山祷求天神赐子,故而把孔子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所以过去有“孔老二”的说法。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徵在失去庇佑,被正妻施氏逐出家门。颜徵在带着孔子,及同样被逐的庶兄孟皮,在曲阜阙里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孔子十七岁时,颜徵在因操劳过度而逝。鲁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成长于鲁国,深受影响,幼时常以模仿演习祭礼为乐,青年时做过管粮仓、放牧的小官,其后创立儒家学派,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名动列国,被尊为“天纵之圣”。
在本章,孔子概述自身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总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达到人生状态。孔子总结的人生状态,是一个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学识素养逐步提高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这是本章的要点。
孔子的这个总结,对国人影响极深,被视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至今还在广泛引用。
插一段冷知识。
孔子叫孔丘,其父叫叔梁纥,二者的姓名存在根本性差异。
这是因为,当时男子的名号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譬如叔梁纥并无姓,纥是名,叔梁是表字;孔子也不姓孔,孔是其先祖孔父嘉的氏称。
事实上,孔子的祖上姓子。
后来孔子被尊为圣人,其后裔便以孔为姓,一直延续至今。孔子由姓子到姓孔,其中涉及颇多风俗礼制,譬如五世亲尽、男称氏不称姓等,这些风俗礼制至今有一定的影响。三十岁就应该成家立业,创建自己的事业,组建自己的家庭。这种理解属于过度解读,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孔子到了三十岁,经过前面阶段的努力学习,学业大成,构建了符合礼制和社会现实的学识素养体系(价值观)。外在表现则为,做事处世的态度和原则不再变动。
古人相信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称之为天道的力量,主宰着众生的命运。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都是早已被天道规划好了的。顺应被天道注定的命运,就是所谓的知天命。
孔子到了五十岁,人生经验已经十分丰富,能够敏锐的察觉到社会现实与自身才华的最佳结合点,知道怎样做才能令自身价值最大化,他把这种明悟,称之为知天命。
事实上,若去掉其迷信成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孔子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了让自身价值最大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