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倾听孩子无声的“哭泣”
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很少给她说心里话,女儿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令她非常沮丧,甚至崩溃。她自己本身脾气火爆,母女二人常常说不了几句话就闹僵,彼此谁也不理谁……
她为此深陷痛苦泥淖:我明明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她听不进我的话……
“无论我的女儿和我说话与否,我都应该主动去跟她沟通。即便这种沟通是单方面的,但起码她知道我在想什么。而且,我觉得这样做至少会保证我们之间有交流,我想让她明白,只要她需要,我就会陪伴在她身边。唉!当娘的就是这样卑微。”这位妈妈叹着气说。
我对这位妈妈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还记得孩子们小时候的事儿吗?当他们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们总是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总是哭。为了哄好他们,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喂奶、抱在怀里轻轻的摇摆,等等。可他们还是不停地哭,那时候每个家长都曾有过这种想法吧:“真是弄不懂你这个小家伙了!真希望你快点长大,想要什么都可以直接说出来,就不用爸爸妈妈这样猜来猜去的了,那该多好呀!”
可是现在,那些小不点儿都长大了,变成十几岁的大孩子了,却仍然还在跟我们玩着相同的把戏。然而不同的是,他们需要的不再是让爸爸妈妈给换换尿布或是给一个安抚的奶瓶,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安全感,是父母的接受与关怀,以及理解与支持。
而且,他们现在不再像婴儿那样,有什么需要就会大声的表达出来,而只是会默默地传递出信息并希望父母能够感知他们的需求。实际上,孩子们仍然是在“哭”着求助,只是如今改变了方式,让“眼泪”流在心里。
如果孩子总是想要回避家里的人,表现得很茫然、沉默寡言,或是经常闪烁其辞,那么这些情况通常都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无声的哭泣”。如果谈话的时候,他们不敢直视我们的眼睛,或是有看见我们迎面走来却刻意回避开的情况,那我们就应该知道,其实他们的心里在“流泪”。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常会说这样的话,例如:“这个孩子太自以为是了,真得给他点教训看看”,或者是“他太腼腆了,跟他说话也是白费力气”;其实,这些都是大人们的误解。
实际上,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跟他们心里想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夸赞和认可。其实,无论孩子们表面装的高傲自大或是羞怯,都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策略而已,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被人忽视、微不足道,甚至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同样的,有些孩子之所以看法极其武断、看不到其他人的任何优点,也是因为他们打心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家长们,不要凡事总是责备为先,请先倾听孩子的“哭泣”。
像这位妈妈,没有按照本能的反应去回避孩子,相反,她却仍然继续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直很在乎她的,这就是这位妈妈所采取的主动行动。
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采取主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应该算是哪个年龄段的呢?是大孩子,还是小大人儿呢?实际上,他们闷闷不乐或是与人疏远,都是在尝试同的方法,让自己从精神上去扮演一些新的角色,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您的孩子身上,不要回避,请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哭泣”。